新媒体技术反映了现代文化发展的后现代趋势,体现了后现代性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与消解。新媒体技术蕴含着边缘性、破碎化、通俗化、反权威的内容,在消解中心与集权,使文化更为大众化的同时,也使社会文化肤浅化、浮躁化、娱乐化,消解了深度,消解了理性,消解了一元中心文化。这容易造成两个问题。(一)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消解与弱化。
后现代性主张文化多元格局下人们的思想意识、话语方式的多元化。这必然会造成大学生在面对价值观、理想信念等选择上的混乱与困惑,这也或将削弱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与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牢牢把握住阵地的主动权与话语权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使新媒体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削弱意识形态的把控力是当前不可忽视的挑战。
(二)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缺乏深度。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提升了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但是趋向于信息内容海量化、娱乐化与通俗化的新媒体技术运用或将导致教学语言内容匮乏,深度缺乏,内容逻辑呈现不够有深度等问题的出现。“表面的生动”或将无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深刻的思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碎片化”思考方式或许拓宽了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却使其缺乏思维的深度。新媒体话语的“小叙事”还挑战着传统话语的“宏大叙事”,对系统塑造大学生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挑战。科学技术不仅仅只是手段,也是价值观念本身,科学技术是某种价值观念的形成物,也是价值观念把握与改造世界的方式。因此,我们在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活跃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本身蕴含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关于如何应对新媒体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其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同时科学引导学生学习接收其他“多元”价值观念。在当前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内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过渡时期不同阶级利益的碰撞呈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被媒体放大,增加了学生的选择困惑与迷茫。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课堂,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各个环节,更重要的不是避讳不谈多元的价值观念,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多元的价值观念进行比照,在实践中学习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增强学生的内在认同感从而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其二: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观照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实践,以此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话语的大众性。新媒体技术作为载体,它的运用以大众化为突破口,提高了话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大学生立德成才为出发点,内容来源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相关,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与政治教育,致力于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其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传播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科学深入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传播与新媒体技术运用相融合,注意区分主次关系,新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技术是辅助学生进行完整深刻思考的手段,课程内容是核心,引导学生立德成才是目的,切忌出现上课热热闹闹,下课后“水过湿地皮”的现象。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新媒体技术应用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与剥夺,导致学生在短短一节课内无法聚焦课堂内容,无法集中精力学深吃透授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