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佛化植物瞻蔔的文化意义
 
更新日期:2019-10-11   来源:北方文物   浏览次数:29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之所以将瞻蔔称作佛化植物,是因为瞻蔔与佛教的渊源可谓是历久弥长,它常常出现在历代佛教典籍中:佛教戒律书《摩訶僧祇律》中最早提及了瞻蔔一词,其

 
之所以将“瞻蔔”称作佛化植物,是因为瞻蔔与佛教的渊源可谓是历久弥长,它常常出现在历代佛教典籍中:
佛教戒律书《摩訶僧祇律》中最早提及了“瞻蔔”一词,其中记载了古代印度人供拜佛祖时常常佩戴由瞻卜花制成的花串,“著优钵罗华鬘瞻蔔华鬘。”佛教典籍《妙法华莲经》卷五《分别功德品》记载:“散华香末香,以须曼瞻蔔。”记录了从事佛教祭拜事仪时,须佩戴瞻蔔这一植物。《维摩诘所说经》云:“舍利佛,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此处提及了瞻蔔这一植物具有芳香四溢的特性,并以“只闻瞻卜香气”归戒在修身养性之时“只顾佛之功德”的功利之心。明文震亨《长物志》云:“瞻蔔清芬,佛家所重,古称禅友,殆非虚言。”不难看出,正因为瞻蔔花具有清香弥远这一特性而备受修佛之人的推崇与喜爱,瞻蔔花已然被礼佛之人视为“品性高洁”的象征。因而在礼佛时,它亦或被当做佩戴之物,寓意修行时应有瞻蔔花清香高洁的品质;亦或被当做贡献佛祖的花品,祈求佛祖能够感应修佛之人如瞻蔔花无瑕的赤忱之心。
瞻蔔(瞻蔔花)之名不仅见于佛典,而且也常见于古代文人辞赋。
如:梁人程察《东天竺赋》:“瞻蔔熏路,不足以袭香。”唐代李白《赠崔秋浦三首》:“山鸟下听事,瞻花落酒中。”何逊《为人妾怨》:“燕子戏还飞,瞻花落枕前。”杜甫《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瞻花落。”丘迟《答徐侍中为人赠妇》:“俱看依井蝶,共取落瞻花。”不难发现,在唐人诸诗中,对“瞻蔔花”的描绘多用一个“落”字,这也正好映证了瞻蔔“其状虽微,势若飞动”的特性,诗人将香气弥远的瞻蔔花在飘落时的幽姿都描绘的如此婀娜,可见历代文人对这一植物的喜爱之情。
综上所述,“瞻蔔”这一佛化植物的文化意义便得以体现,
其一,瞻蔔的起源、传入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历程的映射,它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最初的“占婆”西域古国到佛教典籍之中用来供奉佛祖的简单花品,再到后来被文人墨客赋以感情姿态的可以彰显品性的高洁之花,这便是其文化意义的传承与发展;
其二,瞻蔔在被赋予精神象征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功效,例如瞻蔔花可以入药(前文提及),亦可制香,如:“《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二十一《如意阿伽陀药品第四十五》中的另一种‘如意阿伽陀药’的药方:‘以红莲华、沉水香……瞻卜迦华(即瞻蔔花)……’”就详细记载了瞻蔔花被用作制香的配料;
其三,佛化植物瞻蔔因其异称众多的缘故,因而有了后世学者对其众多异名的考证与研究,在诸多学者的考证与研究中,有关“瞻蔔花”与“栀子花”之辨显得较为突出,例如: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栀子,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六出。陶贞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甚香,相传即西域薝卜花也。”这部分学者持有瞻蔔花即为栀子花的观点;而王象晋《群芳谱》曰:“相传即西域薝蔔花,或曰薝卜,金色花小而香,西方甚多,非栀也。”这部分学者则认为瞻蔔花与栀子花不可作混淆之谈。但是在未经考证原植物之前,切勿轻易定论,因此,这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考证,这也就为其文化意义的传播与实际功效的进一步发掘与探索提供了方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佛化植物瞻蔔的文化意义

下一篇: 佛化植物瞻蔔的文化意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