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双一流”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更新日期:2019-10-12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3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对于高校而言,新工科即为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具体要求是让高校学生在毕业前培养出适应现实生产生活、快速融入产业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源

 
对于高校而言,“新工科”即为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具体要求是让高校学生在毕业前培养出适应现实生产生活、快速融入产业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获得的学习、实践、应用和创新等能力。对于整个中国教育界来说,“新工科”的要求是要冲破高校单向培养模式的壁垒,寻求多方优质教育资源,凝聚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探索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传统工科的改革和转型,促进旧学科的交叉、融合、升级,催生一些更加适应企业生产模式的新兴工科。
为了更好着手解决“新工科”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这一难题,可将“双一流”与“新工科”的理念相结合,立足于双一流高校及双一流学科的良好条件、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投入到学习、交流、合作及竞争中,有所侧重,逐步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以点带面,提升高校整体水平,甚至带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我国全局上、整体上教育水平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学科与其他高校、学科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高低结合、相互衔接的关系,也是一种与国际竞争相类似的,互利、互惠、共赢的关系。
在目前无法完成大面积全面新工科改革的情况下,整合资源,集中精力推动产生某一方优势,确定优先发展专业学科领域,有利于创造足够的推动力促进创新育人模式的形成。但就目前而言,专业的科学领域资源十分有限,人才不足等情况时有发生,故而多方协同的必要性便显现出来。或许会有人认为“专业的事该由专业的人来做”,多方协同难以打破学科与学科、学校与企业间的界限和束缚,但其实恰恰相反,如果只是学科间协同或只是学校与企业协同,双方难以配合的问题将尤其突出,而“多方”的内涵是有三方及以上的人员相互协同作用,不仅是多方,更是精英的多方,“双一流”的多方,如果可以成功的整合、利用好这些资源,学科界限等问题将不再成为桎梏,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形成的强大推力可以构建出人才培养的高楼,层层分工,发挥“1+1+1>3”的强大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双一流”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下一篇: “双一流”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