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立顶岗实习目标链
目标链作为学校层面课程诊改的逻辑起点,确定了课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本方向,是实施“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的第一步,是诊改内生动力产生的源头,在诊改中具有关键意义。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旅游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能型大学”的目标,设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顶岗实习建设目标;依据各层级目标,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划、顶岗实习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举措、预期效果,形成“目标—规划—方案”相互呼应、相互衔接的目标链条。
(二)制定顶岗实习标准链
顶岗实习标准要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顶岗实习建设目标来制定,包括顶岗实习建设标准、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标准和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顶岗实习建设标准包括顶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顶岗实习组织机构建设、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设计标准、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标准;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标准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标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标准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标准;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包括顶岗实习鉴定和顶岗实习报告评分制度、顶岗实习带队老师工作考核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工作考核制度(该项由企业指导老师负责评价)等。
(三)进行顶岗实习课程设计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目标,开展顶岗实习课程设计。将顶岗实习的课程设计工作贯穿至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中,在入学的第一、二学期,开展认知实习,通过走访企业,让学生对自己未来要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行业建立初步的了解。在第三、四学期,开展生产性实训,让学生通过实操来检验自己掌握的岗位技能和相关行业知识。到第五、六学期,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真正运用到工作中,并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工作环境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在上述每一个阶段,都要针对顶岗实习目标设计质量控制点,并将这些质控点贯穿到每个阶段实习工作的准备阶段、实习阶段和实习结束后的阶段中,保证质控点的落实。
(四)建设顶岗实习教学资源
顶岗实习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主要包括实训中心硬件设施(涉及建筑设施、装潢、内部陈设等)和软件设施(主要指顶岗实习岗位中涉及到的管理系统等的建设);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主要涉及基地的数量、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数量、合作基地之间员工双向培养的情况、能够接纳学生的容量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涉及实习基地的数量、实习岗位的提供情况、实习岗位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学生对实习基地的评价情况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涉及双师型师资的数量、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以及双师型师资在指导顶岗实习时需要具备的素质等。
(五)组织实施顶岗实习
组织实施顶岗实习工作包括学校层面、各二级学院层面、各专业层面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和带队老师在顶岗实习中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学校教务实习办需为整个顶岗实习过程提供服务和保障;各二级学院按照既定的目标、标准和计划有效地组织顶岗实习工作,并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顶岗实习情况,调整顶岗实习课程设置;各专业则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监督和管理本专业的顶岗实习情况;带队老师主要在顶岗实习中负责向上汇报,向下直接联系学生;而学生则要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运用到顶岗实习工作中。
(六)基于数据平台进行监测预警
常态化的质量保证机制需要在“五纵五横一平台”的框架下运行,其中“一平台”是指数据平台。一方面,针对全校的质量诊改工作,要树立“大数据”理念,深入挖掘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数据需求,建设并应用智能校园管理平台,对全校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另一方面,针对顶岗实习工作,应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与手机移动端相连接,开发手机客户端,通过在线打卡、在线写日记、周记、月记的方式等方式随时监测学生的实习情况,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中收集的数据与智能校园管理平台进行实时对接,监测顶岗实习工作的展开情况,并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以及顶岗实习目标、标准进行对照,作出相应的预警。
(七)进行数据分析反馈
在智能校园管理平台和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形成顶岗实习质量年度分析报告、季度报告,根据报告中形成的诊改点,调整顶岗实习课程设计和顶岗实习具体实施工作,进而形成新一轮的监测预警、分析反馈和调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