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班额现象在短时间内不能解决,而且目前我国高校也不可回避这一现象,即使对高校大班额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也是需要一定周期的,所以高校大班额现象估计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
相关的研究、教师自身做出的努力和高校的支持,使得高校大班额教学中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和改善。高校对公共课进行大班额教学是多年来的惯常做法。高校合班上课的大班额教学弊大于利,还在高校中存在这么久,除了有明显的弊端影响,高校大班额的设置还有哪些隐性的积极影响?如果一件事情一直存在弊端,取消它或改变它是迟早的事,它还是在弊端明显的情况下存在这么长时间,必定有它不易被发现的益处,有它隐含的积极影响。
马基弗认为“制度除了有直接的效果之外,还有由于控制而产生的其他效果,这类效果并非人对建立制度的直接目的,……这种控制的反作用,虽然不是人们所预期的,但对社会仍有许多益处”。高校大班额的存在除了有其显性功能还有隐性功能。本文试着从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的角度的对高校大班额现象进行分析。
(一)高校大班额存在的显性功能(客观后果,预期内)
1.高校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对公共课进行大班额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师和教室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高校运用有限的资源对各个部门进行管理,使各单位正常有效运行,多方共同受益。大班额教学能够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了师资短缺这一状况,从而降低了高校的运行成本。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要精准利用,思想政治这样的的公共课是每个大学生都要上的,它的受众面是很大的,对于这类大众化的课程,采用大班额教学是明智之选。
2.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公共课老师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向大量学生传授知识。高校在对每学期的公共课程进行安排是根据高校多年的惯常做法。在师生比正常的情况下,集中相近专业的学生在阶梯教室上课,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公共课安排在大的教室上课,这样的教室通常能同时容纳两三百人上课。教师备一次课,能让两三百人同时学习,大班额教学在一定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大,对教学资源的要求相对较少,无疑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也是高校这样安排公共课的初衷。
3.学生智育发展全面
高校学生以学习专业课为主,思政、英语和计算机这类公共课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课的补充。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素质以及法律意识,思政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为了让高校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额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为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在信息化时代,熟练适用计算机学习和办公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
(一)高校大班额存在的隐性功能(非预期、未被察觉)
高校大班额教学出现弊端,为改善这些弊端,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去改善,这种行为产生的影响是非预期的,且不易被察觉,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为某件事情具有的隐性功能。
1.完善高校文化
面对大班额教学出现弊端,高校从自身角度出发制定一些措施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这些弊端,使大班额教学往良性方向发展。高校在这么做的同时就是在高校文化氛围下自我完善。
为了改善大班额教学中出现的弊端,高校从国外借鉴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和本校校情进行运用,只为让学生从大班额教学中最大程度受益。例如,对比中国和加拿大的大班额教学,有学者建议在我国高校增设辅导课堂,辅导课堂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布置的作业,在大量阅读和研究之后,根据学习兴趣依靠自己的思路,形成研究报告,并与老师在辅导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辅导课堂真的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笔者在教育研究方法课上对辅导课堂有切身体会。
高校针对大班额教学出现的弊端推出助教制度。国外大学里的助教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辅之效果并且逐渐实现了制度化。国内部分高校尝试用助教制度改进大班额教学,高校在运用助教制度时,注意助教的选拔要严格公正,助教制度的推行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合作。
2.提高教师竞争力
高校大班额教学短时间内避免了,但学生年年有,课得天天上,老师不能改变这一事实,备课老师还是要做的,课老师还是要在大班额上的,每学期的考核还是在的,这种情况下老师怎么办?其他都变不了,也改不了的情况下,只有改变自己。自己用一些方法让大班额教学中出现的弊端最小化,专业指导加日常探索,认可教师的竞争力就慢慢提高了。
课堂掌控能力提高。在一个大班额上课,班级上课秩序是关键,有序的课堂管理是教师取得高效课堂的有效保障。一是纪律要严明公正。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跟学生约法三章,明确地提出哪些行为是不允许出现在课堂上的,如果出现,相应的处罚什么;明确哪些行为是加分项,加分力度是多少。这些规定教师在执行时一定要落到实处。二是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备做足了,行动中才能灵活应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足够大,课堂上才能收放自如,释放知识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技能提高。大班额教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各种各样,一种教学方法是驾驭不了的,教师需要在授课时优化教学方法。一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学无定规,教无定法”,学校的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但高校中运用最多的还是讲授法,因为讲授法能够在大班额教学中传播最大的信息量。但要想改善大班额教学的弊端,仅仅使用讲授法师不行的,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真正实现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是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大班额里学生人数多,基础不一样,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有意识的将知识做出区分,有针对性地将各层次的知识渗透到相应层次的身上。同时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就能保持班级的多元化,在学生之间的讨论过程中就有可能得多元化的结果,有时会出现让教师都惊叹的新颖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备课内容。三是多媒体的灵活应用。现在高校的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比较普遍,文字、图片、声音的综合运用对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运用得好对授课内容是锦上添花。大部分教师上课除了带讲义,还会带一个优盘,优盘里存放着备好课,需要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不多。信息时代,多媒体的灵活运用是教师的必备技能。
增加个人魅力。一是知识的增加。当一个教师钻研教学时,他会查阅相关资料,请教相关老师,久而久之自己的知识量就丰富了。加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又会激发他的一些灵感,种种因素促使他对这一学科有了新的认知,科研成果的输出知识时间的问题。当一个教师善于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提升自我时,这个事情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他从中获得知识和内在满足感,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知识和对知识的敬畏,双赢的事情会持久地存在下去。二是自信的增加。教师能在大班额把公共课上好,本身就是一种肯定。这除了需要教师备课充分,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发音和课堂管理。新入职教师刚在大班额上课时,都会出现连续讲一两个小时嗓子受不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会私下寻找解决办法,一般情况下会使用扩音器上课,比较好的方法是练习科学发声,连续讲课几个小时嗓子没问题。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技能。不同基础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公开课发挥完美,种种表现会让教师越来越自信。三是气场的增加。大班额教学进行有序的课堂管理,需要强大的气场支撑。气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逐渐习得的。在30人的班级上课,跟在100人的教室上课,教师的气场是不一样的。在大班额授课,除了讲解知识、管理课堂、应对突发状况,还需要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注意力集中,这样学生在能在教师营造的班级氛围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经常在大班额授课,气场会慢慢形成,这与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分不开。教师具备了这三点,他的个人魅力值逐渐上升,学生在感受教师魅力的同时,也激起了对知识的兴趣和尊重。
3.增加学生的软实力
其实高校大班额教学受益最大的是学生。
学生最初从大班额中受益应该是刚进大学时的晚自习,晚自习是班级集体活动之一。这时的晚自习是高中到大学的一种心理过渡方式。高中是学习强度大,任务紧。高考结束之后,大多数学生身心一直处于放松状态。大一上学期学校对于上晚自习是硬性规定,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在心理上逐渐适应学习的状态,为大学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调,有利于大学接下来的学习。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后来大班额的公共课的隐性功能是什么呢?
一是友谊建立。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公共课,是建立友谊的快速途径。大学里一个人不可能只接触本专业的学生,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校园里个性鲜明的人也是很有趣的。通过在一起上公共课,可以接触到本专业之外的学生,志趣相投的人在大的范围内容易遇到。如果一个学生不进入学生会或研会,他接触的人很大可能只是本专业的同学,走在偌大的校园里,发现好多陌生人,对大学的熟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比较弱。校园时期的友情延续到毕业之后,是一份宝贵的人生体验。
二是价值中立。公共课上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大家专业背景不一样,对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大班额授课的一个好处就是能保持班级的多元化,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专业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可能得出多元化的结果,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只从自己的专业知识角度去看问题,避免了学生思路的单一与僵化。大班额教学能让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或事件时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先入为主,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保持价值中立。
三是学缘意识。亲人之间靠血缘关系联结,校友之间靠学缘关系联结。一些成功人士的合作伙伴都是在学生时期结识的。高校大班额教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到一个教室里,给志趣相投的人相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选修课中的大班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