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西南联大》的叙事方式的主观性倾向
 
更新日期:2019-10-15   来源:声屏世界   浏览次数:20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纪录片《西南联大》从简介上来看,该纪录片主要阐述西南联大成立的光辉历史和培育的优秀人才。但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观众抛开简介的干扰,不难发现导演

 

纪录片《西南联大》从简介上来看,该纪录片主要阐述西南联大成立的光辉历史和培育的优秀人才。但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观众抛开简介的干扰,不难发现导演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构“西南联大的成立的历史意义”。与以往的文献纪录片的叙事方法略有不同,在宏大叙事的基础上导演又以“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为贯穿纪录片始终的主旋律,带领观众重新审视纪录片《西南联大》。在这种叙事方式的影响下,观众了解到“西南联大”不仅仅代表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学校所组成的联合大学,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它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象征。
纪录片《西南联大》总共五集,每一集时长为五十二分钟,每一集都有一个核心主题。纪录片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故事叙述。集与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例如纪录片的第四集:火的洗礼,讲述的是西南联大如何在战乱之时进行教育工作,它不仅描绘了中国当时的历史,而且暗示着西南联大教育工作所处的艰难环境;第五集:嘉阴长留,则讲述的是在经历了战争之后西南联大的教育工作仍在推进。它不再局限于大学教育,还扩充了师资力量开办了中小学教育。让西南联大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科学管理模式伸入到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第四集和第五集观众可以理解为独立成篇的纪录片,它与电视连续剧不同,它的故事情节是相互独立的。假使观众没有观看第四集直接观看第五集,是不会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它依然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但联系在一起看,第四集与第五集之间又有着切割不断的联系那就是它们都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纪录片《西南联大》的诗意也是导演赋予的。西南联大在抗日时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家,例如影片中所提到的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等人。他们所创作出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导演利用配音员朗诵当时的文学作品配合珍贵的影像资料、优美的音乐、美术绘画再现情景等方式展现文学作品所带来的诗意。每一集的开篇与结尾都是以文学作品来相互呼应,例如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终。导演通过这种诗意的创作,让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和这段历史融合在一起。
纪录片《西南联大》中早年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不断穿插在对当事人的采访当中。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清晰还是模糊、每一次当事人的回忆,配上小提琴舒缓的旋律,都是十分吸引观众的。导演选取西南联大当时最具代表的人物以及悠扬的小提琴伴奏,使得整个纪录片的节奏把握的很好。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西南联大》的叙事方式的主观性倾向

下一篇: 《西南联大》的叙事方式的主观性倾向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