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鲜明浓郁的风俗民情
 
更新日期:2019-10-15   来源:长江学术   浏览次数:2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云南人的风俗民情汪曾祺在云南昆明生活了七年,与昆明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地方,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同化,融会贯

 
(一)云南人的风俗民情
汪曾祺在云南昆明生活了七年,与昆明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地方,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同化,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云南风俗民情。汪曾祺用手中的笔,用细腻动人的散文书写,向我们展示了云南昆明的各类风俗与民情。
在汪曾祺的《泼水节印象》一文中,他向我们展示了别具一格的云南傣族风情。在泼水节当天,人人的手中都要有一只装着半桶水的小桶,用花枝蘸着水,在彼此的肩膀上掸上几下或是拍上几下,来表示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清水或许就象征着能够洗涤人们厄运的圣洁之水,在泼水节当天,用这样独特的傣族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寄予美好祝福的地方风情。而泼水节也可以称之为少女节,因为这是只有未出嫁的少女才可参加的节日。傣族少女们在这不同寻常的日子里,穿戴着傣族的漂亮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也成为了云南节日中的一个重要民族特色。
而在《昆明年俗》一文中,汪曾祺向我们介绍了铺松毛、贴唐诗、劈甘蔗、掷升官图、嚼葛根这些地方特色,对云南昆明的年俗风情进行了极为有趣的描述。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铺松毛与贴唐诗。所谓的铺松毛是指在春节期间,很多人家将马尾松的叶子铺在家中,并且不能将其扫出去,因为在昆明人的风俗中,松木象征着财气,如果扫去了松木,也就是将财运扫走了,因此,昆明人一般会将铺松毛的传统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五,这是昆明人所特有的一种风俗民情。而所谓的贴唐诗,指的是有趣的昆明人在过年时不贴对联,而是选择贴唐诗在店铺门前。这样每逢过街的时候,沿街欣赏着各家各院所贴的唐诗,偶尔停下来品鉴玩赏,倒也新鲜别致,富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由此可以看出,汪曾祺的昆明散文作品,饱含了对昆明风情民俗的展现。要想体会其散文中的精髓,就应从其风俗风情的角度来探讨,因为汪曾祺的散文不是表现大时代、反映大问题的作品,而是描摹低下阶层人民生活、再现民间文化的小品。汪曾祺的散文由文字叠成整片整片的精彩段落,就像一场场曼妙、生动、纯真的风俗画,淳朴的人民在一片纯净的土地上享受着风俗的馈赠。风俗民情是诗歌,是民族的抒情诗,是历史的史诗,风俗民情构成了人世生活,人世生活则体现了风俗民情。阅读这样的文章,仿佛在经历一场珍贵的故国神游。文章中所包含的风俗民情是人们生活习惯的反映,是文化的投射,也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一个地区的底蕴。因此,汪曾祺在他的散文作品中穿插进昆明当地风俗民情的元素,也能使整篇散文变得温润水润,充满了独特的地域风气与饱满的生命活力。而如果少了这些,那么这份湿润就渐渐风干,显得特别枯燥了。
(二)云南人的方言口语
好的作家总是能去感受、欣赏方言的深厚韵味,汪曾祺也常常将方言词放进自己的作品中,不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散文,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方言与口语化的特色。在《昆明的果品》一文中,汪曾祺介绍了一种名叫“火把梨”的梨,就说道此梨的味道虽然极酸,但是却很能“杀渴”,所以如果是要出门远行,就常常带上几个火把梨,休息的时候嚼上两个。而文中所提及的“杀渴”,也就是汪曾祺运用当地方言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在《滇游新记》中,汪曾祺在描写泼水节的盛况时,说到了一种名叫“嘎漾”的舞蹈,跳“嘎漾”,就是昆明当地的一种方言。“嘎漾”在昆明话中就是是鹭鸶舞的意思,昆明人很喜爱鹭鸶,喜爱白鹭飞舞时那优美的姿态,因此“嘎漾”舞也有着十五六中的舞姿,充满了傣族的异域情怀。
除了方言化的表达,口语化的运用也非常多。在《滇游新记》中,汪曾祺就描述了在泼水节正式开始前的准备情况,其中的铓锣敲鼓声发出的“咚咚咚咚…蓬蓬蓬蓬...”这类口语化拟声词的运用,让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了昆明傣族人敲锣准备泼水节时的兴奋与欣喜。而在泼水节来临的当日,大家会各自用花枝蘸水,在他人的肩膀上泼水,并用傣族语水“好吃好在”,这里的“好吃好在”也是昆明傣族人的一种方言与口语化的运用,在富有地域特色的傣族方言祝福语中,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诸如此类融入了当地方言表达方式的语言会让阅读者得以明白,从此处听出乡音,更生发一种独有的感情。其实,汪曾祺对于不同地区的方言与口语化特色的表达,不仅仅只在昆明时期的创作中才有体现,而是广泛体现在汪曾祺的大多数散文作品中,成为汪曾祺写作中的一个鲜明特点。
这些优美的散文作品,既带有着有文言的简洁,又把口语的鲜活淋漓地展现了出来。汪曾祺的这些不同的散文作品,都是运用了别具地域的方言特色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饱满温情,用自己有趣的文字与平和的心境,向读者拨开一片片不同地域的独特心空,将当地的方言与口语化表达,以笔端流淌出的一个个动人文字,让我们得以欣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鲜明浓郁的风俗民情

下一篇: 鲜明浓郁的风俗民情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