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内蒙古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契合度现状分析
 
更新日期:2019-10-15   来源:民族研究   浏览次数:23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区位条件的服务契合性分析与国内其他区域农村相比,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化特征致使民族地区农村服务供给更具挑战性。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北部边疆民族

 
(一)区位条件的服务契合性分析
与国内其他区域农村相比,民族地区农村特殊化特征致使民族地区农村服务供给更具挑战性。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北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地貌复杂多样。农村地区特殊的区位特征形成了对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供给的制约,无形中加剧服务供给契合需求的难度。
自然地理的复杂性加剧服务供给难度。首先,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自身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的可及性与可得性对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其次,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古代北方草原农业区,农牧结合是这一区域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特点。再次,内蒙古农村地区大都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部门的特殊性强化了农民对自然环境的刚性依赖。但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相互交织迸发促使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民也成为难抵风险的弱势群体。当这种自然依赖无所依存时,对于政府服务的供给需求依赖性则会无形强化;最后,地方政府的服务供给与多样性的地理和社会生态环境联系密切。内蒙古农村地区地处边缘、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且多以散居为主、自然环境较恶劣,加剧了农村地区服务供给难度与挑战性;贫困人口多、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多民族共存制约需求的集体性表达。内蒙古农村地区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依然较多。内蒙古有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26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到2015年底,全区还有贫困人口80.2万人,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贫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贫困人口文盲、半文盲占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最后,多民族共生、共存、共发展,与普通农村地区的服务对象相比包含了更多的民族特质和民族因素。内蒙古农村地区生活着包括蒙古族在内的39个少数民族;基层政府财力不足弱化服务供给能力。经济决定政治,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水平也制约和影响本级政府服务职能的发挥。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GDP增速为4.0%,位列各省市增速的末尾,近年来增速一直处于下滑趋势。2018年一季度内蒙古的GDP增速仅为4.6%,开年依然维持全国靠后的增速水平。这种情况下基层政府能够获得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小。其次,由于历史欠账以及分税制改革导致的基层财权、事权不对称等原因致使基层政府负债问题愈加严重。最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与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增多使得地方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被挤占和挪用财政经费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弱化了农村地区各项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服务现状的契合度分析
尽管内蒙古自治区近几年“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内蒙古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服务供给“短腿”问题依然是制约与限制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与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服务内容低契合度分析契合度较低
信息服务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供给内容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足致使信息的需求与供给契合欠佳。地方财政能力制约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首先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的供给。当前内蒙古农村县乡级政府规模小,县乡政府的人力、财力、物力明显不足。尽管内蒙古自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凭借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初步形成了信息服务体系,但是,从当前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上来看,除了广播和电视的覆盖率比较高 (全部达到90%以上) 以外,手机用户、有线电视用户和数字电视用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量规模依旧相对较小,总量和质量依旧薄弱。其次表现在信息服务人员方面,存在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素质不高,且基层服务部门机关会管理、能应用的专业人才也严重短缺。例如2015、2016年内蒙古从事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人员数量分别为25537、24839人,呈现数量递减趋势;农业信息供给内容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足。内蒙古农村地区基层政府所提供的宏观性综合性信息居多,法律、科技等更广泛的政策信息资源、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价格预测等内容缺乏。通过调研了解到,2016—2017年乌兰察布市多数葵农由于信息闭塞,未及时、准确获取市场信息以至90%以上的葵花子滞销、销量大幅减少,滞销堆积;地方政府财政与政策执行能力薄弱致使培训人员不足,培训服务供给的需求回应性较弱。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新技术在农业的广泛应用,民族地区农民更加需要这些新技术来改善原有的生产模式以提高收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成为农民主要的公共服务需求。农民主体能力的提高是扶贫“造血”的关键,农民培训是提升农民主体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内蒙古农村地区农户家庭独立支付培训费用能力较低,多以政府资助为主。但乡镇财力有限,培训经费紧张,除了政府的项目经费外,其他配套资金几乎没有,难以吸引外来的优秀教师,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相关的农业科技培训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此外,培训服务供给过程中,部门、乡镇领导侵占、挪用项目经费,安排非专业人员进乡镇站工作甚至担任乡镇农技站领导,领导不重视,培训经费缺乏,执法部门未能及时查处违法行为等问题依然存在;内蒙古农村地区由于受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少数民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族和从事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农民所需要的培训服务类型各不相同。农民对于供给的服务需求具有明确的类型、阶段、内容的划分。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农村地区调研了解到,农民期望培训能够结合近期打算发展的项目来进行,培训的内容能够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如妇女比男性更多强调种植技术等内容方面的培训服务,男性则更重视收入高的养殖技术、商品意识和市场信息获取培训服务等内容,而贫困户更强调通过培训掌握养殖技术等。但实际情况是,当前内蒙古农村地区涉及到农民培训的内容大多是自上而下的一统的服务“执行”,较少征求信息用户即农民的意见,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地域化、个性化以及能够反映农民需求化的培训服务项目尚不健全,“需求有余,供给不足”的问题凸显;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难以契合其需求表达。教育落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突出反应在其对服务需求的表达上。表达的不充分加大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障碍,农民不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全面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诉求。因此造成了基层政府的信息与培训服务供给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错位。同时由于传统小农经济思维的影响和作为“经济理性人”的成本、时间考虑,农民总是将需求希望寄托在“父母官”的身上,自身缺乏表达需求的主动意识,造成集体表达的困境。
2.服务方式低契合度分析
农业信息服务供给手段较落后,农民需求迎合度低。内蒙古农村地区普及、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间比较晚,目前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专业刊物、电视、电话、广播电台、通信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但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传统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农户使用比例比较低。农村普遍缺少专门为农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机构和场所。尽管农民大都了解从电视和广播获取的农业信息比从互联网获取的较少,然而能自主上网获取信息的农民数量却十分有限。农业信息网络用户主要是农业科研人员、农技人员以及高校农科专业的学生,真正的农民网络用户很少,农业新技术信息传递率很低。尽管近几年12316平台建设提供了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但仍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农民培训服务供给方式与农民需求契合度低。培训班、现场观摩会以及现场技术指导、科普集市等形式的技术宣传培训活动是内蒙古当地农民技术培训的主要方式和主要途径。但从内蒙古农村农民培训的现状来看,当前培训方式主要是知识和信息的单向灌输。由于知识能力限制使得农民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视频和理论学习学到具有实践性的技能与知识。基于农村农业种植的时空限制与地域差别,农民居住分散,集中式、定期式的培训班适用性较低。且由于技术人员数量与时间限制,现场观摩会以及现场技术指导的培训方式难以实现经常性实地开展。农民需求的培训方式大多是是以专家授课、现场指导交流为主,同时配发一定量的录像、光盘、通俗易懂的图书技术资料,以便在学习和遇到问题时及时查阅,必要时组织适当的专业参观学习,其中现场实地指导是最受欢迎的方式;再次,培训服务阶段式、内容式划分尚未实现,服务难以“落地”。广大农民希望农业技术培训在农闲时开展,并且对季节性强的农作物进行特殊的种植指导,培训地点最好在本村,可以选在田间地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自身的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成效;农民技术手段的获取与使用能力制约其对信息与培训服务的需求满意度。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当人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便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服务消费实力即能够有意识地寻求获取农业信息咨询与相关培训服务的手段。但是,内蒙古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部分农民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足够的财力获取所需信息与培训服务,所以其对于信息化、互联网等知识信息的认同程度较低,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与培训服务技术手段的自觉性还较差。如2015、2016年内蒙古农村人均购买的移动电话仅为0.17、0.16部,63.7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64.85%的村通宽带互联网,每百户拥有电脑仅17.85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内蒙古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契合度现状分析

下一篇: 内蒙古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契合度现状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