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人类历史,仪式的出现几乎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之始。西方有古神话仪式,东方《诗经》中有“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祭祀,延续至今的公墓祭拜、教堂祈祷仪式、各类庆典。横览全球各种文化和族群,仪式俯拾皆是。古希腊的献祭仪式、哈尼族叫魂仪式、瑶族“度戒”礼等,不胜枚举。仪式的存在贯同古今、中外各种文化。
宏观上,有的仪式关乎一个的民族、一个文明,甚至全人类(如全球性的节日和盛会);微观上,从出生到葬礼,从家人出门前的吻别到睡前的晚安故事,仪式也大量地存在于个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仪式的外延范围极广,形式包罗万象,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是历史悠久、多元且广泛存在的各类仪式,20世纪初, 阿诺·范·基尼提抽象概括了其概念性特征,即:分离、过度、融合。20世纪60-70年代,人类学家维特·特纳提出了liminality概念(译为“阈限”),指人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的中间过渡状态,并将仪式作为了解社会结构与进程的手段 。21世纪,彭兆荣认为仪式是具有凝聚功能,真切展示着社会变迁的功能性表演。总结起来,本文认为,广义的仪式包括个体心理认知及社会身份认同转变的一个过程。狭义的仪式即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进行一系列特定程序且有着特定目的的活动。
仪式有助于社会性的形成、社会群体的构建以及集体感的形成,能增强人的自信,鼓励人们面对充满压力的环境,因此,对于教育——尤其是医学生教育,仪式的作用不容忽视。医学教育被誉为最艰辛和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医学生要经历繁重的课业学习,艰苦的临床技能磨练,以及面对生死和病痛的巨大心理压力。仪式教育被认为是一剂能唤起医学术的职业情怀,缓解职业压力,帮助医护人员顺利度过医学教育的各个转折点和重要阶段的良药。
医学生培养中的仪式教育一直广泛存在,如,着白袍宣誓仪式、护士授帽仪式、解剖课默哀仪式等,参与者通过在教育秩序中的“角色扮演”,经历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能促成师生的社会化,强化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完成职业社会化。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其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改善医学生仪式教育,使其更好地助力医学生的培养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