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美国专利穷竭观点转化背后的因素分析
 
更新日期:2019-10-17   来源:思想战线   浏览次数:20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法律绝不是束之高阁的装饰品,更不是存在于经济政治以外的真空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发达的美国,其法律规定势必对经济要有所考量。(一)、经济发

 
法律绝不是束之高阁的装饰品,更不是存在于经济政治以外的真空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发达的美国,其法律规定势必对经济要有所考量。
(一)、经济发展水平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多数时间内,为了促进市场自由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美国最高法院在平衡专利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的钟摆中主要秉承着"反专利"的司法态度,专利权穷竭的普通法基础也是根源于普通法的鼓励自由贸易。从判例上看1917年的MotionPicture案赞成绝对穷竭且创设了专利权滥用原则。1942年,在Univis案中,把专利权穷竭首次销售从“专利产品”扩张到“未完成产品”。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能调节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使得美国出现了经济疲软,需要资本支撑的科技行业也相应进入了谷底。新科技革命尚未形成,尚不能依靠由科技带来的生产力来拉动经济,因此,为了刺激经济,解决生产和就业的问题,科技产业中对专利权保护的变化成为了突破口,1988年美国国会把1980年在Dawson案判决中认为的专利权人有权拒绝许可且在《专利法》里新增加了该行为不属于专利权滥用的规定,2003年,为解决专利丛林问题,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报告《促进创新:竞争与专利法及专利政策的适当平衡》将政策转向限制专利权。1982年建立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开始转向“亲专利”态度以及判例上先后出现的1980年Diamondv.Chakrabarty和1992年MallinchrodtV.Medipart案中对专利权"相对穷竭”的支持就合情合理了。
而利盟案件判决的美国“自2010年以来,经济持续正增长,据近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公布信息,2017年三季度的经济产出已略高于潜在GDP水平,也就是说,金融危机爆发十年后,美国经济终于发挥出了全部潜能,实际GDP首次追赶上了潜在GDP,这意味着目前美国经济已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加上近年来智能科技掀起的投资浪潮,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美国完全不需要以原来相对穷竭的理由来刺激经济,解决原来的生产就业问题。
(二)、产业政策
科学力求精细化,不同产业的特性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在公共政策的大背景下对不同产业的特性也应把好脉来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关于制造业的案例,被告以“绝对穷竭”为抗辩理由得到了法院的支持比如1942年Univis案、2009年Quanta案,这是因为如果专利权人对工业“半成品”仍然有控制权,那么会导致中间厂商对终端产品无法合法组装销售,进而波及到整个产业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最高院对制造业和相似的信息技术产业采用了“绝对穷竭”的选择。
关于环保政策理念的案例,日本墨匣案之所以没有采绝对穷竭而以“修理”避开了侵权条件背后也有对于生态坏境保护的考量,墨匣循坏利用有利于环保,如果否认了可以循坏使用的权利,那么墨匣极有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垃圾,而日本是个环保意识很强的国际。
而关于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该种类型的公司往往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投入了很高的研发成本,在长的研发周期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变数。最高法院继承了1980年Diamond案的态度,采用专利权"相对穷竭"的方式来保护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的利益。例如2013年Bowman案。因此在此类行业中,用专利权“相对穷竭”原则通过使专利权人可以对他人的复制行为进行限制来保护其研发投入和创新热情,从而促进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可见从哲学实用主义角度来看,法律这一手段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一目的,对不同的产业政策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三)、产业保护和自由竞争
专利实质是一种垄断,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容性。法院在促进竞争时期会采取专利绝对穷竭来限制专利权人的垄断,而在竞争让位于产业政策时便会采取相对穷竭来维护相关产业的发展。
就美国来看,20世纪50-70年代哈佛学派结构主义对竞争的重视在其反垄断司法实践中对企业合并近乎严苛的态度可见一般。在专利权领域对专利权垄断的限制体现在专利权绝对穷竭,美国最高法院自1853年在Bloomerv.McQuewan案判决中提出专利权穷竭后1942年Univis案中把专利权穷竭首次销售从“专利产品”扩张到“未完成产品”。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倾向明显,国内竞争走向国际竞争,政府为了使本国利益最大化开始站在全球范围的角度来审视和调整产业政策。随着苏联解体,美国高科技产业受到来自日本的竞争压力,美国政府通过1980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84年《半导体芯片保护法》、1987年《计算机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保护研发者合法权利来保护美国的经济利益,1992年,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涉及计算机产业的MallinchrodtV.Medipart案中判定英特尔英特尔微机处理器和芯片组的销售是附带明示条件限制的销售行为,进而判定排除权利用尽规则的适用明确提出了专利权的相对穷竭。自“1935年5月13日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农业信贷法》扶持美国农业后基本上每隔6年修改农业法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以维持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农业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2013年最高院对Bowman案在农业生物产业的相对穷竭的态度最大化保护了专利权人的利益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日本在战后经济萧条的特定背景为追求经济发展竞争政策服从于产业政策,但在追赶时代结束后便转向了保障市场竞争。以日本墨匣案为例,一审法院以环保为考量从而得出专利权穷竭而最高法院以纯技术角度考虑得出相反结论。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美国专利穷竭观点转化背后的因素分析

下一篇: 美国专利穷竭观点转化背后的因素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