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为59.6%,2018年全年新增网民为5653万人,较2017年末提升3.8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率高达98.6%。由此了解,中国网民规模超过8亿,互联网普遍化成果显著。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速了新媒体环境的成熟背景,人们对网络社交媒体过度依赖的现象,成为时代显著特征。
1974年学者桑德拉·洛基奇和德弗勒提出“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该理论将媒介视为一个信息系统,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通过信息的传播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形成媒介依赖关系。两位学者认为该媒介依赖关系是基于理解、娱乐和定向的传播而产生的,即人们通过媒介的使用,在不同时空获取信息进行理解与交换,并同时通过媒介来获取娱乐信息,转换心情。信息获取推进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信息的确定与定向作用。通过媒介依赖理论的解释,本研究进一步确认新媒体的优势条件提供了大学生对不同时空信息来源的便利获取,不仅迎合了大学生对互联网世界的好奇心,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享受“随时、随地、随心”的服务模式,互联网世界提倡的开放共享独特生态基因,更增加了大学生对媒介依赖使用的喜好程度。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使用的正确方法和高度效率,成为当前重要问题。
新媒体时代,信息具有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等结构特征,浅层式的阅读型态,成为大学生媒介依赖的普遍现象。因此,若能提高90后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的态度,提升基本媒介素养,包括审美意识,道德情操、文化知识涵养、思想价值观等等,是提升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有效助力,也是增进90后大学生对妈祖信俗认同观感的不二法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势必提升中华文化的价值魅力。妈祖信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更是国家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展现了兼容并蓄的包容特质,更承载了人类普世价值。
因此,对于新媒体环境下课程教育助益提升妈祖信俗认同感,本研究认为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升级课程教育的传播路径;第二,推进课程教育的传播作用。
(一)升级课程教育的传播路径
妈祖信俗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信仰文化,历经千年之久的历史积淀,拥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欲全面推进妈祖信俗在国家传承的覆盖面,应扩大对内陆地区的课程教育建设工作。据本次调查显示,男性占比42%,女性占比58%,共有75%大学生居住省份为湖北省,其中大学生本身无信仰状况占96.28%,非妈祖信众占98.94%,显现目前妈祖信俗这类信仰文化对居住内陆省份者有较陌生倾向。
不同地域性因素产生较大差异认知,对此,本研究认为现阶段高校通过课程教育来推动妈祖信俗的力度仍显不足。因此,为推进大学生对妈祖信俗产生更多认同感,应从课程教育的“传播路径”革新做起。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提倡“妈祖学”特色文化课程,讲好妈祖故事,将妈祖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西化”思潮不断激荡的背景下,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至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精神命脉”中,建设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愿景目标。
第二,增加传统文化课程互动环节。提倡“主题式”文化单元,通过不同单元的引导作用,将妈祖信俗形象化、大众化,构建妈祖信俗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大学生对妈祖信俗的传承问题重视,并在每堂课中安排问题环节与学生进行思辨性讨论,培养大学生多元思考能力。
第三,提高新媒体应用教学模式。提倡“新媒体应用”教学辅助,播放有关妈祖信俗宣传片、纪录片、动画片等视频,展示妈祖信俗在新媒体平台中的传播现状与特点,例如跟进微信、微博运营内容,Facebook、Line官方粉丝页的发布信息,以新媒体游戏式体验来加深大学生对妈祖信俗的好感度,将大学生普遍认为既枯燥又乏味的传统文化,达到活化、年轻化的重建工作。
根据泉州师院台湾学者吴孟轩深度访谈表示:“新媒体时代人们喜爱使用手机上网查找信息,上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模式,信仰文化也纷纷顺应时代潮流,开始玩起新媒体营销,为了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吸引网民关注,传统文化开始转型,成为有趣、不严肃的表现形态,例如线上点光明灯祈福、线上抽签、搏杯等等,妈祖信俗通过网络跟信众结合,除了保留传统老一辈的信众,更打通了年轻信众的市场。在新媒体营销里,运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吸引网民关注或购买商品,这就是文创。”因此,新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游戏化成为目前大学生普遍接受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二)推进课程教育的传播作用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提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程教育的起点是通过老师的引导介入,以人作为心里活动的起点,传播过程是以个体之间的行为进行扩散的。从老师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人际传播开始,通过信息的交互作用,进而达到深化心灵的目的,进而影响至整体社会环境的作用。课程教育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根本之道,但对目前校园推动传统文化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最大的问题在于“西化”思潮的影响过甚,多数国内大学生普遍对于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认为传统文化枯燥乏味,甚至与现实生活无太大关系,对于日常生活也无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