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的“物”化与人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变化
 
更新日期:2019-10-18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   浏览次数:18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物联网的主题似乎是物,但物联网终归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人的问题是谈论物联网尤其是哲学地研究物联网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按照物联网目前的

 
物联网的主题似乎是“物”,但物联网终归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人的问题是谈论物联网尤其是哲学地研究物联网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按照物联网目前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世界,可以不夸张地说,每一粒沙子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掌控之中。世间万物被网聚在一起,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都可以产生着时时的互动。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物在进入物联网世界的过程中便自然获取了一种“物格”,这种“物格”相似于人的人格,它使物成为有“生命”的个体,由所有这些具备了“物格”的物所组成的区别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物理世界便也就真正成为了“并非冷漠的大自然”。
摄像机或摄影镜头因“物格”而不再是冰冷的金属,曾经被哪位学长所使用,参与过哪些精彩的影视剧或节目制作,经历过何种艰苦的拍摄环境,这些信息被记录并成为隶属于设备自身的“历史”,实现了设备的“物格”建设。设备不仅因为有详细的性能数据,更因为有历史“记忆”而变得有了人情味。原本是纯粹的“物”的东西似乎又具备了“人”的特征,它们像一个个有年龄、有体征、有心跳变化的人一样呈现在物联网所勾连的网域世界中。物的位格提升到了与人同等的地位,而物的位格的提升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人的位格的降低。尽管物联网技术对发展个性化教育表现出种种利好,但人的物化,同时会造成人的自主性及人之为人的人格特性的逐渐弱化。物联网世界中的人,成为主体和目的,对象和工具的综合体。物联网是一个“行动者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没有主客体的区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被教育者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国家目前推行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创新教育要求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性,实行主体性教育。但就物联网技术所造成的这种弱化主体性的未来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尤其是主体性教育理念如何实施将是摆在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行业面前的巨大挑战,也是一项亟待研究和不断论证的新课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的“物”化与人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变化

下一篇: 人的“物”化与人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变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