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大众化的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这是由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都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要求开展,而不能脱离其教学主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旨框架为公民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教育对象为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然而,时过境迁中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的认同和信息的接受,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白板”,基于家庭阶层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外加网络舆情与东西文化交织的叠加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诉求,着眼于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着眼于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育生成,更要着眼于现实世界中林林总总、迷惑眼球的各种乱象。
2.话语呈现方式大众化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与现实需求相结合,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形式再现,力求易学易懂易用和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大众化,抢占高校舆论的主阵地。运用大众化的理论、大众化的形式、大众化的语言、大众化的方式和大众化的人物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以便掌握大众,化成大众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理论的宣传离不开现实的载体,理论源于现实,也是一定时代的需求,是化解时代问题的钥匙。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大众化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现实鲜活的案例,通过理论与现实的联动解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现实生活的生动案例锻造学生的精神品格,造就新时代大学生的“四有”青年形象。因此,将本土化的区域性事件和人物事迹融入课堂,用大众化的话语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效应和可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理性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