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制度保障。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都落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理论教育必须服务于现实诉求,才能实现其目标与价值。马克思曾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成为群众掌握物质力量的前提,在于理论不但要经得起逻辑话语的追问,还要经得起现实的检验,揭示出事物的真实性和内在规律性。否则,任何理论教育只会是空洞的说教与口号式的呼喊。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变革,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此外,还提出了力争几年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改善的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研究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要巧妙运用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教育部思政司[2012]2号文件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地方高等院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融入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鼓励、支持和倡导,无疑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提供了制度上的有力保障。
2.教学改革凸出学生主体地位筑牢了本土化教学案例的保障底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授课对象——在校大学生,是教学维度中学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入脑入心的受众。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与时代不相适应诸多问题,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时代需要理论创造,理论必须跟上时代发展脉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这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学案例本土化,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案例诠释、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以达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信、真学、和真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凝聚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认同,更需要以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加以丰富和佐证“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