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数学的教学现状
 
更新日期:2019-10-21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浏览次数:24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现状研究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是民族理论研究者、教研员、教学实践工作者等迫切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国培计划、内地大学

 
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现状研究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是民族理论研究者、教研员、教学实践工作者等迫切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国培计划”、“内地大学生新疆支教”等项目的实施及《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的颁布,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整体来看,由于受历史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教学还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学者们着重就“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教学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临夏州教育局教科所高级教师倪建武指出,临夏州被国务院确定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被甘肃省确定为“两州一县”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发展理科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对临夏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由于受经济、教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数学教育始终是临夏州基础教育的短板,教育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存在着“不平衡”、“差距大”等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对此,他认为教育扶贫是临夏州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正高级教师杨跃鸣对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困境有类似的感受。他通过观察贵州12个少数民族极贫乡镇义务教育学校的数学课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表现为被动听讲和集体回答的方式,教师多以简单机械提问方式为主,启发引导方式运用很少。这种以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民族极贫乡镇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很低,如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评价反馈等的教学技能还处于初级水平。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康世刚研究员以渝东南民族地区84所学校的1260名学生、880名教师、84名分管教学的校级干部及565名家长为研究对象,以课堂为突破口进行了关于课堂教学(包括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新课改实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优质师资资源匮乏,学科教学质量发展不均衡,学生以数学为代表的理科成绩普遍偏低,学校行政管理干部、教师和家长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对此,他建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的经济投入,从政策制定、师资的培训与培养、学校硬件的建设、学校行政管理干部的课堂听课、家校合作等方面提高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教研室民教部高级教师斯日古令指出,针对蒙古语授课环境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教改实验,往往有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改善。为此,他与研究团队对蒙古语授课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及“符号思维”的小学数学“三步教学法”,并将其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提高。
如何提高民族高校的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学者们研讨的议题之一。针对民族高校学生入校成绩比其他普通高校学生成绩偏低,民族文化氛围比较明显的现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彭乃霞教授通过分析贵州民族高校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认知特点与需求特征,认为结合其民族文化特色的案例教学能够让师范生在“学科与实践动态交互的历练中”、在“与真实教学情境的对话中”形成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提升专业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上述专家的研讨发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及民族高校数学教育教学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在有关教改实验的促动下,在广大一线教师的辛勤付出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教学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偏远地区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更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机械记忆、被动训练为主,而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采用较少;民族文化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案例缺乏。针对这些现象,与会专家在研究过程中以民族地区的部分学校为研究对象,从地域环境、文化背景、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家庭教育、教师素质等诸多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数学教育教学的因素,最后基于民族文化的视野,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大方面提出了改进民族地区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优化策略。这些成果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领域,为我国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数学的教学现状

下一篇: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数学的教学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