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跨界课程如何促进课程诊改
 
更新日期:2019-10-22   来源:学海   浏览次数:2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诊改,从哪里着手?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诊改目标与标准体系,并把主要着力点放在于课程目标的跨界定位、课程内容的跨界选择和课程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诊改,从哪里着手?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诊改目标与标准体系,并把主要着力点放在于课程目标的跨界定位、课程内容的跨界选择和课程表现的跨界生成上。
跨界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直接上岗能力。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能够跨越教育场与职业场的边界,即跨界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发展学生岗位群直接上岗的能力。岗位群直接上岗能力同时顾及到发展学生适应灵活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课程目标就是我们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什么状态。因此,跨界课程目标相对于学科课程定位明显较高。
跨界课程内容聚焦于实践性问题整合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跨界课程立基于工作体系,以结构化的工作知识、技能、素质以及工作资源、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聚焦职业工作实践性问题整合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职业教育要从行业企业真实工作领域获得有关标准、任务、项目等信息并将其融入课程之中,超越了“教育经验”范畴。跨界课程强调实践知识在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实践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职业活动并创造性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实践知识相对于理论知识有其独立性,和实践能力发展直接相关的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的功能在于通过促进个体对职业活动过程的理解,促进实践能力的迁移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适应性能力与岗位群直接上岗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依据岗位群工作结构构建跨界课程的内容结构。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最理想的方式是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因为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是依附于工作过程而存在的,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只能来自工作结构。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适应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同时还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跨界课程的载体是校企合作“双元”教材。跨界课程的实物表现形态最为典型的就是校企“双元”教材。真正意义上的跨界双元教材开发需要全社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可能轻易实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企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日益迫切,职业教育界必须正视这个困难,开展深入的系统研究,制定跨界课程建设规划。
跨界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有跨界课程。建设跨界课程必然要到职业场中寻求课程跨界的载体,同时还要对职业场中的载体进行分析处理,构建教育场跨界课程实施环境。高等职业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同质化严重,已经严重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工作”与“学习”、“教育”与“职业”存在跨界,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将工作领域的内容转换成切合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的学习领域,从而满足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建立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中心的现代职教课程模式,是高职课程“诊改”的不二使命。跨界课程应当立足于职业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系统地分析梳理典型岗位的关键职业能力,细致地理顺独具实践价值的工作过程知识,构建以实践性问题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逻辑纽带应当是实践性问题。
校企深度融合双元构建跨界课程,从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选择、职业能力要求、职业素养培养到课程实施中工作情境创设与学习成果评价,高职院校与企业双主体全过程、全方位合作共筑学生职业发展道路,培养岗位群直接上岗能力。只有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努力建立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总之,跨界课程目标定位于岗位群直接上岗,以聚焦实践性问题整合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双元构建,实现基于实践性问题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跨界统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跨界课程如何促进课程诊改

下一篇: 跨界课程如何促进课程诊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