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界属性,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中学习的跨界障碍严重影响了职业学习效能。高职院校全面跨界课程建设与课程诊改目标的实现,依然存在诸多观念、体制与制度性障碍。
全面建成跨界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是对传统学科中心课程的一次革命性改造。既然是一次课程革命,跨界课程建设一定会损害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也一定会遇到多方既得利益者的强大阻力。但是,跨界课程的革命性改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人道性发展(即公平、优质)本质要求。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改造与否定学校课程的现存状况,趋向理想学校课程图景的过程。
全面建设跨界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历史责任。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和作为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与管理领域取得的进展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尽管课程建设相对滞后有其具体的经济、社会和历史原因,但是在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和诊改聚焦并着力于课程建设的今天,需要全社会排除一切障碍与阻力,以敢于硬碰硬的精神,全身心投入跨界课程的建设,力争早日全面建成建成跨界课程。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的自由,更是学校的责任。
全面建设跨界课程,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都有为难情绪,需要转变传统课程观念。跨界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上岗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确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双主体地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二十多年学习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跨界课程开发与教学观念虽然正在形成,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认识到跨界课程开发实施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认识到高职教育影响力与吸引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也系于此。但是,跨界课程观念要想实现根本性转变,还有待于政府、社会、高职院校、企业多方的协同努力。
跨界课程开发与教学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跨界课程的开发与教学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应用服务能力。但是,当前我国高职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水平,远远不能胜任跨界课程开发与教学的要求。校企双主体开发与实施必然要求社会企业作为高职教育主体身份全面融入课程的跨界建设全过程。但是,我国社会企业普遍缺少跨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同时,社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校企深度可持续合作开展得并不理想,企业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企业界与教育界“跨界”的两端均存在阻碍与制约跨界课程建设的诸多因素,因此全面建成跨界课程并有效实施确实困难重重。在职责、目标、利益以及运行模式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校企两个主体之间在管理层面的合作形成了跨界障碍,没有政策机制的保障就很难促进职能互补、深度合作。
如何解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与应用服务能力问题?从改革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方案着力,但这似乎这不太可能。因为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实践“短板”。可能的路径就是职业教育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激发职业教育教师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例如,通过人事制度、兼职企业实践、考核制度、职称制度和绩效制度等改革创新,逐步改革当前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为哪些致力于全方位提升专业实践与应用服务能力的职业教育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如何解决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社会企业的跨界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高职院校本身并不具备解决些问题的能力。唯有政府进行顶层制度设计,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和财政支持等制度创新,在满足社会企业教育主体地位和利益的前提下,激发社会企业职业教育的主体活力和培养高水平教师型师傅的动力。政校企建设跨界课程建设联盟机构,统筹规划协调与实施跨界课程的建设工程。学校要跨界到企业,立足企业需求,兼顾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而企业要跨界到学校,深入人才培养链,参与需求分析,培养计划、专业设置。只在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指引下,校企双方互相深跨介融合并融入对方肌体内,跨界课程的全面建成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