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4年,沙皇下令凡布哈拉城的穆斯林商人、瓦剌和哈萨克商人可携货物至俄国城堡进行贸易,一经允许,并免纳税。今俄罗斯联邦的托木尔斯克和哈萨克斯坦的塔剌斯是瓦剌人与俄国人贸易的重要地点。俄国通过与穆斯林、瓦剌和哈萨克人的交往建立了与明朝的间接贸易关系。
在这些间接与直接的朝贡贸易中,穆斯林商旅经常护送鸵鸟、猞猁狲和经训练狩猎的豹子入朝,但是最多的还是狮子,这些“奇兽”在中国很难见到,这些带有“奇兽”的使节团更像是一个流动的杂技团。明王朝怀着极大的兴趣接受这些“奇兽”贡物,并作为回报赏赐他们自然界的动物(大隼)或者诸如丝绸等中国制造的物品。这些伊斯兰国家的使节团规模大小不同,一般包括客商50-500人,明朝政府允许这些穆斯林商人与其臣民之间从事种种贸易往来。
每年到了秋季前后(有时会有几个星期的间隔),便有大量穆斯林商队经玉门关到达中国。每支商队各由数百名商人组成,这些商旅按照不同的国别和业务分别编队,并且之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商贸来往。当时的鄂本笃及其耶稣会士朋友们,或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或由于海岛上生活的人无法理解陆地此种贸易现象,都纷纷指责穆斯林商旅是骗子,并声称这些穆斯林商旅仅代表一些虚构的国王,于是便向明朝政府指控这些穆斯林。但是,对于倾向伊斯兰教徒的明王朝而言,“西域”的任何伊斯兰王国都可依据使节携带来入贡的“方物”而被区别开来,因此,明朝政府并没有去追究穆斯林贡使的身份。后来情况或许发生改变,因为来到明朝的穆斯林商旅、贡使越来越多,甚至让明朝政府有些吃不消了。
自16世纪以来,著名的丝绸之路上就有各种各样的信徒、行话、使用人、传统、法典、传说等。史料记载,从西域前来中国的商旅,应在关口以东十日行程的甘州、肃州停留一至两年,需要等到他们作为使节的侍从返回,才能继续进入中国。从《大明律》的观点来看,进入中国明朝政府朝贡的各种“西教”,没有任何区别。进入中国或返回的穆斯林商人,总是自称他们是某国王的使节,否则绝不会让他们过关。习惯上他们分成十人一组,并把他们从伊斯兰国家带来的部分商品作为贡物献给中国皇帝。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把马匹一匹不剩地进贡给明朝政府,中国人也不拒绝其他任何商品。他们接受一切,把每批包括十几名商人的姓名及其身份都登记在案,并详细具体记载这些穆斯林商人携来的礼物。明朝政府只给十名商人中的两名发放进入北京的关文,把其他人滞留在甘州或肃州,他们被安置在驿馆中,明朝政府按月付给他们膳食费和其他生活经费。当两名穆斯林贡使携带贡品进入北京后,明朝皇帝会有众多的赏赐,这些赏赐物始终包含绸缎、塔夫塔绸、绢纱等等珍贵物品,这些赏赐被两名贡使在返回之后,转交给其他商旅。在整个这段时间内,被滞留在甘州的其余商旅,都由明朝政府留宿并供给其生活。
当然,最美好的生活还属于那些前往北京的穆斯林贡使。在拥有驿站马的馆驿中,他们每五人一天可以分一只绵羊,并且每人每天有权得到五升碾好的米、面粉、柴薪、做饭和生活所必需的一切。有些穆斯林商旅经过的驿站,会为商队提供运输车辆,减轻商队的运输困难,而且有专门的装运力士帮助朝贡商队运输贡品。这些都是明朝政府的政策支持,方便远道而来的穆斯林商客们快速抵达北京,觐见皇帝。穆斯林商人们在中国境内旅行,始终拥有整个这一排场。他们在沿途中于晚上在某一城乡或居住地下榻,那里为了让贡使们舒适睡觉而不缺少任何东西,到处都设备齐全。明朝的城乡连成了一片,穆斯林贡使们在旅行中从未被迫露宿旷野,无论走到那里都能得到上述一切优待,到达北京之后,除了鹅肉之外,这些贡使们还会得到烧酒、茶叶等生活物品。
明王朝建立后,在元朝丝路货运贸易的基础上,将西亚、中亚以及东南亚地区完全纳入自己的朝贡贸易战略中。明政府不仅与传统的穆斯林国家友好和平发展,与瓦剌等蒙古地区也有时断时续的经贸往来,而且与东南亚甚至中东和北非地区,也都开展了官方的贸易关系。伴随着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性国际贸易交流,明朝的丝路贡贸关系,将明政府的政治大国抱负,利用经济的手段和形式,完成了华美的转身。
西有陈诚对西域穆斯林丝路贡贸关系的开拓,东有郑和七下西洋的万船盛况,随之带来的是大量的异域穆斯林贡使与商贾。他们怀揣国王文书,带领浩荡的穆斯林商队,从明王朝换回需要的大量生活经济物资。这时候的世界历史,在经济贸易交流上,一片繁荣景象,让人眼花缭乱。在西域丝路和西洋丝路上行走的穆斯林贡使,是这一繁荣景象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无论他们是为明王朝派遣的使臣服务,还是为所在的穆斯林王国出力,陆地与海洋两条丝路商贸之路都由他们来联通起来了。在丝路贸易中,不仅传递了财富,也传播了人文,各种政治和经济产生的浪花在在丝路贸易中碰撞。西域穆斯林商旅和贡使,是一历史最美的风景缔造者。
《明实录》中,记载着众多来自东南亚、西域及亚洲各国的居留、入附的穆斯林和穆斯林贡使、商旅,他们是明朝穆斯林的重要组成。他们在明朝从军、经商、做官、务农,为明朝和周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时,随着蒙古瓦刺的逐渐兴起,与瓦刺相邻的别失八里和哈密等地的大量穆斯林也渗入瓦刺社会,他们也多以贡使和商人地身份,往来于明王朝与蒙古间,促进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并参与两国许多重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