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资助体系构建之理论基石与现实诉求
 
更新日期:2019-10-22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14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解读1.人的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即人的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解读
1.人的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即人的需要是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内驱力。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新的充实”。在此意义上,人的发展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升华自身需求的过程。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表现为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其丰富性表现为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人的拥有性需求、实现性需求和超越性需求的有机统一。其发展性表现为物质性需求、匮乏性需求向精神性需求、实现性需求和超越性需求的不断升华、导引和发展。
2.人的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即人对本质力量的探索过程是一切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建构和发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互、双向、全面性关系的过程,是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协同发展和提升过程。
3.人的发展是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区分于动物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即“人的全部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作为自由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是真正的自由王国”及“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即人的发展强调:其一,自由。意志自由、选择自由及创造性和主体性的自由发挥;其二,全面。适应和改造社会所需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三,充分。人从外驱向内驱转变时自主、自觉、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
(二)资助体系构建的时代诉求
1.新矛盾:按需认定、能力充分发展、获得感提升
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也发生了三大转变:其一,按需认定。实现“贫困”认定从单一的物质收入维度到更广泛的、更有高度的“需求”维度的转变。其二,求发展。实现从对“生存”的“身”的关照到追求美好生活、提升获得感的“发展”的“生命”关照的转变。其三,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实现解决落后生产的物质资助全覆盖的“教育公平”目标向解决不充分不平衡的“物质-精神-能力”循环发展的“教育质量”目标转变。
2.新要求:一切学生、一切资助、学生的一切
从十八大的“不断提高学生资助水平”到十九大的“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的转变,意味着资助工作要重新审视并接受“资助谁?资助什么?如何资助?资助的价值目标是什么?”这四个时代拷问。从对象维度上,要实现从“经济困难学生”到“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切学生”的转变,是从“个人”到“整体性的人”的视角转变和高度升华。从内容维度上,要实现从“物质保障”向“物质资助、精神激励、能力发展”的“一切资助”的转变。从路径维度上,它表征着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全程贯穿、互相渗透、协同发展及工作模式、运行机制的探索和构建,在实现资助对象主体化和资助主体对象化的统一中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机制,是“一切资助”的制度创新。从价值目标维度上,它要求实现从“经济脱困”到“能力全面而自由发展、获得感提升”的价值目标转变,实现对“完整的人”的终极关照。
3.新特点:大数据、创新创业、新媒体融入
大数据、双创和新媒体的时代背景赋予高校资助体系构建新的契机。大数据将实现与精准化资助体系构建的深度融合;双创厚植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沃土,不仅拓展和丰富资助工作“创新实践能力培育”的新内涵,也从时空维度上助推发展性资助体系的构建及资助对象主体化进程;新媒体大平台更是成为实现资助育人工作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的另一场域和阵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工作的特色路径。加之,当前高校受助群体以95后、00后为主,他们思想开放,敢于创新实践,自主性和发展性需求强烈,成为资助体系构建的内部驱动力。
综上所述,基于能力发展的资助体系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与新时代诉求相结合的产物,将赋予资助体系构建新的定位和理念。
(三)资助体系构建的新定位和新理念
1.资助体系的“内驱力”: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求定位
其一,从全面发展之“三层次”需求来看,它体现为物质、思想和能力层面需求的全面发展,即物质保障、精神激励和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其二,从改造世界之“三关系”需求来看,它体现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全面发展进程。它是人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和反映自我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向发展性、创造性、超越性能力的升华过程,是贯穿于心理建构、学业发展、人际沟通、就业竞争力等能力发展需求中的创新创造、反哺社会的超越性精神和践行能力的发展。其三,从资助伦理的“四境界”需求来看,它体现为人从满足生存发展的“自发境界”需求到利己导向的“不自由的自觉的功利境界”需求到社会之利的“小自由自觉的道德境界”需求到自我实现的“真正自由自觉境界”需求的升华过程,是受助者不断探索和实现“不知有我-自觉有我-自觉无我”的、“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实现和完善过程。
2.树立资助工作新理念
其一,注重资助对象发展需求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实现不同资助对象对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匮乏性需求和实现性需求追求的有机统一,注重高层次需求的提升和导引。其二,注重资助体系的发展性与可持续性。遵循受助者个性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实现资助工作的科学性与制度化。其三,注重资助工作的过程控制与参与性。实现资助对象主体化、资助主体对象化。其四,注重“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工作绩效导向和终极价值依归。实现受助者自我觉醒、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有机统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资助体系构建之理论基石与现实诉求

下一篇: 资助体系构建之理论基石与现实诉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