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更新日期:2019-10-22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浏览次数:16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需求受限:高校资助体系的内驱力缺乏在物质保障资助为主的体系下,经济收入成为衡量贫困的主要信息参考依据和实施资助政策的终极动机。它迷失于

 
(一)需求受限:高校资助体系的内驱力缺乏
在物质保障资助为主的体系下,经济收入成为衡量贫困的主要信息参考依据和实施资助政策的终极动机。它迷失于工具理性,聚焦于收入贫困的信息核查、贫困等级的设定、档次的划分及消费标准的限制,而忽视了对“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充分发展的机会和需求”的终极关照;执着于“自上而下”的施助者视角而忽视了“自下而上”受助者主体性地位的研究与实践,忽视了受助者有着自强不息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对需求的建设性追逐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混淆了资助目的和手段。受助者们向贫困标准看齐,资助体系缺乏内驱力,陷入物欲横流、高层次需求受限的“唯物质”的死循环,亟须从物质贫困的视角向“追逐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主体性能力构建”视角转变。
(二)制度受阻:高校资助体系激励失效
以核查收入和消费信息为主的保障型资助工作范式与新时代资助工作的发展需求和价值目标之间的不匹配导致激励性扭曲、激励性缺失。从横向维度上看,资助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内部及其要素间的制度设计无法满足受助者追逐美好生活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表现在资助主体缺乏多元化、社会化,资助内容缺乏技术性和专业性,资助项目设计物质化、扁平化而缺乏层次性和发展性,资助体系碎片化而缺乏系统性、个性化。在无偿资助主导的、“唯贫困、唯成绩”等单一奖评尺度的资助项目设计下,易导致受助者“向贫困看齐”的行为失范和扭曲行为,成为“单向度的人”,无法成为发挥自由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从纵向维度上看,缺乏贯穿于资助前、资助中和资助后的动态的全过程的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保障,出现物质-精神-能力资助脱节现象,未能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内循环圈。同时,在传统“自上而下”的施助者管理模式下,施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需求不匹配、选择不自主,加之“贫困生”的身份烙印,面临“取伪去真”的道德风险和激励负效应。
(三)文化受囿:高校资助育人的引领功能不足
在物质保障型资助体系下,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现象凸显,以文化人、以资育人在引导需求层次、丰富需求内涵中的价值导向功能未有效发挥。体现在:其思想引领和理想信念支持的需求引领不足,人文关怀和能力发展需求的导向不明,实践内化和反哺社会需求缺失。从横向上看,在大思政体系的构建上,尚未实现资助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局限于单一的、显性化的、自上而下的某个活动和项目形式,而忽视“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局限于育人活动中“知、情、意、行”的某一个环节,而忽视受助者在自主认知、情感体悟、信念体认和外化创造中的过程统一性。从资助文化体系的内部构建来看,缺乏品牌特色的凝练、育人平台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化内核有待挖掘。从纵向上看,局限于资助项目本身,忽视“资助即育人”的过程。浅尝于典型和榜样的选拔活动,而忽视其引领和辐射作用;辄止于资助实践活动本身,而忽视对“资助中”和“资助后”育人的内涵延展,最终导致资助文化引领、导向功能失效,对受助者的精神激励失效。
(四)发展受困:高校资助体系的能力发展绩效导向不足
在物质脱困、教育公平为目标导向的资助体系下,资助工作追求评比规则、分配名额、过程控制、金额发放等环节的公平公正,受助者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其精神内涵不丰富、能力发展不全面、个性发展不充分;不仅缺乏情感体验、信念支撑,而且缺乏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和社会理想的实践和创造能力,自由、大自觉意识有待觉醒。受助者亟须从自发而不自觉的被动状态向自由而自觉的能力发展状态的转变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心体认和理想人格的建立,以公平为向度、适应社会为目标的体系亟须向质量为向度、改造社会为目标的体系转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下一篇: 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