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
随着人工时代的来临,学校教育目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一,学生学习目标的重点不再是习得为从事某个职业而需要的特有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人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其二,教育强调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能力的养成以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教育教学目标的改变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以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放在突出的地位具体包括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内容;教师必须观察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个性,以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教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思维、核心素质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发展。
2.实施精准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教学内容将随着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而逐步纳入编程教育,2018年初《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将“人工智能”等内容列入课程标准。全球第一本中学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更支持并助力了编程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开展与推广。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初步接触机器人和程序设计;初中阶段培养程序设计和机器人制作与应用技能,高中阶段则进一步要求帮助感兴趣的学生形成更高阶的人工智能信息文化能力。除了相关课程之外,中小学也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实践活动如创客教育、STEAM 教育、开展编程机器人竞赛等。
因此,人工智能成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教师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首先,教师必须不断扩充自身专业知识、了解AI的核心技术、掌握与AI核心技术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与教育结合运用的专业实践知识。其次,在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丰富人工智能+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根据人工智能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策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学生的学习不再仅限于课堂教学,未来的课堂必定是线下实体课堂与线上虚拟课堂的共同结合。其次,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教学的模式,人机结合的方式将有助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挑战:首先,教师作为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必须根据人工智能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设计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运用人工智能使课堂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必须通过教研、进修等方式积极与人工智能专家进行交流,倾听他们讲述有关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成果从而理解、掌握并应用人工智能。
4.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在这个科技与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尤为迫切。人工智能虽然能够通过面部表情、情感识别等技术来感知、测量学生的情感,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问题而不能真正的做到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情感的调节更多需要教师的关心与引导。
因此,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其一,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平等、民主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其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对学生情感的检测,及时地介入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进行有效地沟通与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