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古城南部和南段城墙的毁坏问题
 
更新日期:2019-10-23   来源:考古学报   浏览次数:24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古城周边的河流分布董家林古城依水而建,方便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埋下了水祸的隐患。遗址位于房山区境内的琉璃河公社,范围包括琉璃河公社北部的

 
(一)、古城周边的河流分布
董家林古城依水而建,方便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埋下了水祸的隐患。“遗址位于房山区境内的琉璃河公社,范围包括琉璃河公社北部的洄城、刘李店、董家林、黄土坡、立教、庄头等村。整个遗址面积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大石河流经遗址的西侧与南侧。”大石河在汉魏时称圣水,与其相关的有圣聚,《水经注》卷五圣水条有提到圣水与圣聚。
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经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经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南山,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又东过其县故城南,又东经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又东与侠河合,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东经西乡县故城北……又东经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挟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沟也。“圣聚”之名,郦道元注《水经》时已不知其由,只能说“盖藉水而怀称之”。览传世文献可知,圣者,《周礼·六德》注云“通而先识”,当有指圣人之意;聚者,《逸周书·大聚解》云“周公曰,闻之文考,来远宾,廉近者,道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便,营邑,制名之曰大聚。先诱之以四郊,王亲在之”。大聚既是当时重要的聚落,那圣聚也当是比较重要的人类聚落。
考订圣水等相关河流的分布可知此圣聚就是董家林古城。《水经注》所记圣水流向,与今大石河基本一致。所注水系也相符合,防水,应为今房山县东的一条小河,发源于县北山中的羊耳峪,南流入今丁家洼水库,水库东岸为羊头岗村,或即文中所记羊头阜,而从丁家洼水库流出的这条河,即应为当时的防水,此水在今房山县东流入大石河。乐水,当为今房山县西的两条小河,一名为西沙河,一名为周口店河,二水在今窦店古城之西南合流后,在今三岔口村南流入大石河。挟活河,古为侠河,今名为挟括河,自西而东流,经挟合村北,琉璃河镇南,至兴礼村北洼地,流入大石河。而文中所记“良乡县故城”,即今窦店村西的窦店古城.“圣聚”应为地名,按《水经注》所说,圣聚的位置应在乐水注入圣水处之下,挟括河注入圣水处之上,以及圣水之北。今董家林古城正当这两条河注入圣水的中间,大石河又自西向东从董家林古城南流过,与今实际情况相符。《水经注》中记其圣水“东过某县故城南,又东经圣聚南”,似圣水流经良乡县故城后,再经圣聚。而大石河自北南来,流至窦店古城西北处,又转西南流,在琉璃河镇西北,再转东流,并不直接从窦店古城南流过。现董家林古城北距窦店古城仅七华里,二地之间亦无古河道可寻,证明圣水在这一带并未改过道,所以,圣水流经“良乡县故城南”是统而言之,和圣聚并非有先后之别。从而可知,圣聚的位置应在良乡县故城南,与今位置亦相符合。
因此,董家林古城的位置在古圣水北岸,其上游是古乐水注入圣水处,下游是古侠河注入圣水处,水源充沛,取水方便,利于平时的生产生活,但乐水与挟括河是两条汇入圣水(大石河)的河流,无法为大石河提供泄洪功能,若气候出现波动,例如降水突然猛增等自然灾害,从董家林古城南侧流经的圣水极有可能爆发洪水灾害,妨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甚至冲毁古城南部和南段城墙,迫使迁都。
(二)、燕中都的选址问题
燕国历史上多次迁都,后世文献屡次提到燕有中都,如《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幽州良乡县下条云:
良乡县,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郡。《资治通鉴》卷四一,光武帝建武四年,“祭遵屯良乡,刘喜屯良乡”句下,胡三省注云:
贤曰:良乡、阳乡皆县名,并属涿郡……宋白曰:良乡,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
《顺天府志》良乡县,“沿革”条下云:
良乡县……春秋战国时,在燕为中都,西汉置良乡县,一起人物俱良名。《大明一统志》顺天府良乡县条下云:
良乡县,在府西南七十里,春秋时燕中都地,汉为良乡县,属涿郡。据陈平分析,燕中都是燕国人在不堪齐、晋侵扰而从南部临易城回迁北方时所选择一座都城,也即司马迁所谓“内措齐、晋”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本次回迁的目的地是蓟城,但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进行,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此次燕国人迁都的目的地在今窦店故城处。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发现一座古城址。这个城址发现后,引起考古界的重视,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查。1986至1990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拒马河考古队又先后两次对该城作了调查与试掘,在大城外墙夯土中出土的陶片多为夹云母粉灰陶绳纹板瓦残片、夹云母粉黑皮褐陶罐和红陶釜,具有战国早期特征,进一步认定古城外围大城应兴建于战国早期,并且提出,
窦店古城的试掘成果印证了古文献记载的史实。战国早期,燕国为抵御齐赵,建造了这样的一座城池,就其时代、规模、夯筑方法、地理位置推测,都有可能是燕中都,战国晚[期]又经大规模地整修加筑。因此,窦店古城的大城,极可能为燕中都。陈平还提出“战国早期与春秋晚期密迩相邻,许多遗物的形态均相近而难以截然划分。因此,窦店古城的兴建年代也并不排除在将来进一步试掘或正式发掘后再次前提到春秋晚期的可能。”而即便是以目前大城兴建于战国早期的说法,也与《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等传世文献的“燕中都”说法相去不远。
上文已提及,根据对董家林古城护城河堆积物的分析,可以确定董家林古城的都城功能被废止时期应不晚于西周晚期。“发掘表明,西周晚期琉璃河燕国都城的城壕已经淤积近平而难以蓄水,还发现数例西周晚期小型墓葬打破城墙夯土的情况,可见该城这时已经不再具有都城的功能。”但当都城迁徙后,董家林古城及其周边依然是燕地重要人类聚居地,在1995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灰坑和房子各一座,出土了釜、盆、罐、豆、瓮、钵等陶器和少量石器;在1996年的考古发掘中,于护城河的第三层堆积中出土了少量战国陶片。因此,虽然受限于技术和材料,目前无法对战国时期董家林古城的具体规模和人口做进一步分析,但至少可知,迟至战国时期,董家林古城依然有人类活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古城南部和南段城墙的毁坏问题

下一篇: 古城南部和南段城墙的毁坏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