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全身反应法是依靠肢体动作的展示或者手势的比划进行输入,在课堂上应用此法时一般有几个教学步骤:
1、教师用母语介绍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所教内容一边发出指令一边向学生演示动作,如“走路”、“跑步”、“转头”、“点头”等。教师发出[][]指令,先找个别学生做动作,然后全班一起做动作。
2、教师只是发出指令,不演示动作,让学生自己根据指令完成动作。全班学生一起完成动作,选择个别学生完成动作,最后让学生自愿主动展示动作。
3、教师将先后根据指令完成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流畅的动作,一边发指令,一边向学生演示这套动作,然后发出指令让学生做动作。
4、教师将先后发出的指令和演示的动作结合在一起,但并不演示动作,先选择个别学生做,再让全班一起做动作,并且要变化指令的顺序,让学生根据变化作出反应。
5、教师将指令(简短清晰的句子)写在黑板上,总结句式特点,句子数量要适度。
6、鼓励可以说的学生发出指令,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按指令做动作。
在此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动作的示范,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的差异,有一些动作所包含的意义大不相同,甚至相反。
所以全身反应法最易造成的问题即是由肢体动作含义不同而引发的文化冲突。比如你在教授“点头”这个词语时,它不仅是个动作,还表示着“同意”这个意思,然而在斯里兰卡、尼泊尔、希腊、土耳其等地“点头”则是表示“不同意”,这一动作含义与中国的正好相反。在日本中“点头”并不表示“认同”或“同意”,它表示正在认真聆听对方说话。教授“挥手”时,中国人对这个动作没有过多要求,可以将手放在胸前或是举高进行,而北美人挥手时是举臂张开手,来回摆动,但是在欧洲大多数地方,“挥手”这个动作表示“不”!
需要注意的是全身反应法的使用有限制,更适合用于实词,如动作类词语,可以用肢体动作包括手势来表示,虚词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则无法用动作展示。在教授一些具有细微差异的实词时可以借助于全身反应法,如“丢”和“落”,就可以用动作生动的示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如“洒水”和“倒水”也是如此。全身反应法比较适用于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和儿童的教学,对于一些简单的词汇可以用动作展示,而发出指令和动作演示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