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语言教学中的民俗文化
 
更新日期:2019-10-23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浏览次数:18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索绪尔就曾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先生将语言学的学问归入到民俗学的知识结构和视角中,把民俗作

 
索绪尔就曾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先生将语言学的学问归入到民俗学的知识结构和视角中 , 把民俗作为了解掌握一国语言的切入口。不可否认,语言中蕴含着风俗文化。但是目前大部分人持有这种观点,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教外国人学说中国话,学写中国字,教学则以此为基础开展,其实不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温床,了解一门语言,必先要了解这门语言所依附的背景文化。
汉语的学习以汉字的书写为基础,而汉字本身就凝聚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汉字的书写也同样带有着民俗文化。以象形文字为基本构架和形态特征的汉语与表音为主的印欧语系不同,其文字的构成、词汇的组建、修辞的使用、语法的运用以及言语的表达等都同中国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汉语中“龙”“凤”等词的运用都是表示吉祥高贵的寓意,这与中国的俗信脱离不了关系,像俗语、谚语、歇后语等都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由此可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就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讲授,必须要从语言文字本身特点出发,将民俗文化与之相结合,让外国学习者真正了解中国字并能够准确运用汉字。在讲授汉字时,外国学习者普遍认为汉字笔画结构复杂难以下笔,但是如果记住了汉字偏旁部首的意义就会好写一些,如同教母语是汉语的幼儿一样,让他了解汉字的构造意义,并结合特定民俗心理,揭示某一语言现象产生的民俗原因,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如此在记忆汉字上也是事半功倍,所以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中只教机械的笔画,不教其中之意,不是有效办法,死记硬背只是一时记忆,不代表能够永久记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着重强调汉语语法的学习,但是你会发现有些合乎语法的句子在交际中并不这样用,究其原因是民俗文化的影响,有时候说外国人讲汉语讲得真地道,并不是说他的书面语和语法用的多好,而是指他在交际中口语说得很好,但有些口语并不是根据语法结构一板一眼的组成。比如“这个笔,我的。”,“吃饭吗你?”等都是民众间通俗易懂却不符合语法的习惯表达。除此之外,方言更是受民俗文化的影响。所以语言的教学是离不开民俗文化的,主张二者相融合,将汉语与中华民俗文化有机联系起来,一方面突显汉语民俗文化内涵,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语义的理解;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解析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会让外国学生更加贴近汉民族语感,理解其语义,流畅地使用汉语规则。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语言教学中的民俗文化

下一篇: 语言教学中的民俗文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