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如此道理,那么在师范生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理应大胆丢弃那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在与学生为难的错误思想,尽心竭力地用专业的教学和标准来指导师范生踏实认真地学习学科知识与训练职业技能,遇到那种以今后不打算从教而随便应付的师范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坚守原则地教育、责备,甚至予以惩戒,因为夯实专业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本来就是其步入社会任职之前的一种先期投入和角色预演,而从其现在对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态度与精神上是可观照其今后从事社会任何一种工作的行事方式和态度作风,毕竟,某种程度上讲,长期以往要做到学习的态度端正和训练的严肃认真,需要排除外界太多太多的诱惑干扰和克服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因为任何的学习和训练都包含着某种枯燥乏味,而事实上,任何职业对正在从事着的芸芸众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真正完全将个人兴趣和自己的职业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人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公民的责任和担当,职业的信念和理想,事业的追求和执着,态度的严谨和端正,又怎么可能在从事的工作中展现所需的敬业精神和进取意识。鉴于思维和态度都有惯性与袭染的特点,那么,师范生的培养就应特别注重平日学习和训练的点滴表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特别应须坚守语文教师职业素养底线,具体操作,大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专业认同和明确学习责任。“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中,逐渐认可、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愿意将专业或相关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由此可见,师范生的专业认同,不论对其学习的积极主动至关重要,而且对其以后职业认同也举足轻重。因为只有认同,才愿付出;只有付出,才会动心;只有动心,才会喜好;只有喜好,才出境界。而把教书育人看是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和认同为一项崇高圣神的事业,不仅境界别为天壤,其间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与职业担当也是截然不同的,所取得的成效亦不可相提别论。可以选择师范生中品学兼优的典型现身说法,聘请优秀的中学或高校教师言传身教,尽早让其建立专业和职业认同感。同时让师范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一名学生的一项宝贵权利也是一份应尽义务。正如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言:“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而“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俄】
其次,夯实学科知识和注重综合能力。师范生今后基本是要从事教师职业,要教别人知识,所以先得自己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而言,尤其重要的就是所教那个学科的本体知识,不仅要学会弄懂,最好做到融会贯通,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因为懂而未通,就不能讲得头头是道,信手拈来,收发自如。当然,学科本体知识对师范生或者教师来说,都是没有边界的,须按自己从事的领域琢磨一辈子。教师职业面对的是可塑造性极强的人,不能不讲方法,摸着石头过河似的,甚至拼命蛮干,要有很高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修为。好的教师都是会深入学生心灵的,不单会教学生动脑,还能让学生动心。教师不是知识的容器,在将其传递的过程中,有一种看家本领,那就是行云流水,润物无声。而这种本领的练就,需要有过硬的综合能力,不读书自然不行,只会读书也不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学习强调的传统专业技能——“三字一话”自不待言。时代进步,水涨船高,信息社会的现代信息技术、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语言启发评价艺术以及自我批判反思能力等,均需刻苦打磨,反复修炼。师范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可以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因人而异,一步一个脚印,不要追求一步登天,奢望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那样的实际结果往往是灰心丧气。其实循序渐进,更能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