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教学模块的改革
 
更新日期:2019-10-24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21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平衡《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性质属于独立设课,但良好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理

 
(1)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平衡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性质属于独立设课,但良好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校《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课程学时数为40学时,理论讲授部分为4学时,理论讲授的内容主要为《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本的绪论部分,涉及食品理化检验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等。对于具体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实验过程操作规范、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还有欠缺。尤其是对于专业知识基础较差的专升本学生,没有理论讲授,他们几乎是以“模仿”的方式完成实验操作,对于实验细节中隐含的原委知之甚少。现将理论讲授部分调整为8学时,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理论知识欠缺的不足,为实验效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基础实验项目的优化
高校培养人才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因此,基础实验项目的优化要充分体现实验和实践之间的融合。在实验项目的选择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总体设计。此外,当前检测手段不断更新,国标也在不断的修改,而课本中的检测方法更新往往相对滞后,基础实验项目的选择应尽可能兼顾课程教材、国家标准、工程实际及社会热点等方面,保持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我校《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涉及7个基础实验项目,包括食品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还原型抗坏血酸、亚硝酸盐、还原糖、挥发性盐基氮实验,其中,营养成分的检测占主要内容,而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实验项目相对偏少。因此,在新的实验项目调整方案中,我们去掉灰分测定实验(增加理论课时),并将还原型抗坏血酸实验改为油脂酸价和过氧化值测定。实验项目调整后,实验内容更为精炼,与时俱进,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得到了规范的训练。
(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增设
《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课程在食品科学专业大三上学期开设,不仅需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毕业实习打下基础,更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知识在不断更新,实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结合社会需要,遵循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增设一些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主导,教师指导”的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市售食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产品的性质和质量要求,明确测定的指标和相关检测方法,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教师根据原理及实验室条件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给出建议。最后学生按照完善的实验方案对食品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同时根据检测结果,对产品的质量特性和安全指标进行评价。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教学模块的改革

下一篇: 《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教学模块的改革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