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心理反应:认知层面的传播效果
 
更新日期:2019-10-24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22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人通过感觉获得信息后,会通过学习对其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结合传播学知识,林之达教授提出传播存在无形的一级效果的假设被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人通过感觉获得信息后,会通过学习对其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结合传播学知识,林之达教授提出“传播存在无形的一级效果”的假设——被选中的信息和受传者原有的心理构成发生心理反应,产生诸如动机、理想、决心、兴趣、信心、能力等心理能。因此,传播者必须考虑如何能让高校学生正确理解并且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产生积极意义的心理能。
(一)增强传播内容的易学性
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只有做到全面、系统、深刻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可能对其产生认同、赞成、信服等正面的态度。
1.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学懂理论。学习并不是一件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原有知识上重新建构的过程。林之达教授也着重探讨了认知结构及其基模是如何帮助受传者认识、判断、理解、评价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大学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历史性变革”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且一般都已经修读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如果在学习传播中能够结合以往理论知识的认知结构和时代背景信息,就能让同学们更易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根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生动鲜活的故事翻译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认为,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在语义系统和表象系统这两种相互独立的编码系统。例如奋斗、热爱、发展等抽象词语一般由语义系统处理,图片、场景和事件则一般由表象系统处理,而像咖啡馆、汽车、嘉兴南湖则既会被语义系统处理,又会在一定范围内表象系统处理,所以在长时记忆的加工过程和信息存储中占有优势。西政大学生讲习所的同学在学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就经常利用这一学说,用幻灯片、视频等形式讲解“翻译”后的理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故事,做到了形象、生动、接地气。
(二)增强传播内容的说服性
理论只有得到人们的认同,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运用发挥出作用。要增强传播内容的说服性,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就要从传播内容的编排和传播主体的选择两方面开展措施。
1.合理编排,巧妙运用传播规律。在态度改变方面,“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认为当传播信息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时,主要处理认知信息的中枢路径更有效,反之则主要处理感性信息的边缘路径更有效。借鉴此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可精细加工性,在传播中应当用详实的信息和严密的逻辑使人信服。不过,选择中枢路径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感性信息的传播。实验证明,能激发情感的信息在编码时会受到到更充分的加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大学生讲习所的实践中,加入个人真实感受和情感的宣讲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共情和认同。
2.以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己人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个体为了满足情感需要将与他有着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交往对象在心理上划归为“自己人”,并与之形成一种相对亲密的关系。他不仅愿意与自己人交流,还对他们更加信任和认同。基于此理论,高校在学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变“说教型”模式为“参与型”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学生”的方法除了能够得到更多同学的关注和赞同,还有助于在大学生中间树立学习的榜样,发挥“社会学习理论”的力量。讲习所、宣讲会等形式都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点,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心理反应:认知层面的传播效果

下一篇: 心理反应:认知层面的传播效果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