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信息与心理系统反应生成的心理能外化做功表现为个人的言行,这就是“传播的二级效果”。那么,所有的心理能都会立即进行转化吗?并不尽然。林之达教授将心理能分为价值观、道德观、理想抱负等心理势能和欲望、动机、能力、行动计划等心理动能。心理动能外化成言行即传播的第二级效果,而心理势能要在一定的情势下转化为心理动能才可以外化做功。也就是说,必须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外界环境下,个人的心理能才会外化做功,实现传播的社会效果。
(一)因势利导,坚定信念分享梦想
在心理能外化的过程中,行为主体会将各种理性因素整合于“对行为后果的价值判断”,且这一判断将会对控制心理能外化的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学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说,这个过程就表现为青年学子会理性考虑将它作为行动指南所带来的可能后果。那么,传播者需要做的就是合理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正处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势利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讨论和分享。古语有云,“独学则无友,孤陋而寡闻”。根据心理学中“共享现实”的理论,和他人讨论交流不仅能够有效修正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还能让自己的观点变得可靠、可推广和可复制。高校可以通过讲习所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宣讲,甚至可以走出校门,将思想的光芒洒向更广阔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讨论和分享属于心理能外化做功的范围,观点信念的加强和人生理想的树立则仍旧是心理势能。但这种心理势能可以作为心理动能的战略储备和更高层次的心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心理动能外化做功。
(二)脚踏实地,走向人生广阔舞台
高校学生普遍处在人生中的学习积累阶段,尚未正式踏入社会。这就决定了他们和其他群体有着很大的不同,追求真才实学、努力增长本领是高校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好的诠释。传播者应当恰当地运用“动机”理论,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学习发生内在兴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通过表扬和批评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外部动机”,为学生的勤奋学习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此外,重视理论知识不等于局限于课本学习,传播者也应当为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平台,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争先创优、奋力拼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服务社会、反馈社会,为走向人生广阔舞台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