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战略策略形成、发展与继承,基本思想常创常新,日升月恒。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必由之路。以马列“多党合作观”指导建立统战组织,确立中国特色多党合作政协制度,构思“联合政府”理想蓝图,定期召开政协会议;从马列的民族区域“自决论”到毛泽东的民族区域“自治论”演化;传承马列主义“工农联盟”拓展“两个联盟”,以《宣言》为纲求4个阶级解放,发展马列主义国际统战,和平统一奠定“一国两制”基础。
马列主义战略策略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首提“统战”概念,宣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坚持战略策略原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同盟军问题是统战根本问题,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同盟军,民主政党是合作对象,工农联盟是革命胜利基本保证。对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实行赎买方式废除私有制,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结合。解决民族及宗教问题根本原则是民族联合与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推动无产阶级内部统战。列宁提出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工农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领导权,革命根本问题是建立稳固工农联盟,首要任务是与知识分子合作。争取工农兵,调动农民积极性,团结一切反对专制的阶层,利用矛盾转化落后分子,与民主党派通融,对小资产阶级采取既团结又斗争方针,对资本家采取严惩与赎买不同方式,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军事政治联盟向经济联盟转型,促进个体小农合作制改造;反对民族分裂,废除民族与宗教特权,在法律上平等,推进民族融合;无产阶级内部统战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首要条件,西方工人统战与东方农民统战并举,坚持共产国际独立领导权与国际主义统一,结成广泛国际联盟,反对民族利己主义。斯大林号召世界人民建立反法西斯民族统战,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专政同盟军。
以马列“多党合作”理论指导建立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从1935年到1956年,毛泽东以《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为指导,发表系列文章,如《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等,指出在中国实行党领导多党合作符合中国国情,既有理论、制度的创造和设计,又有实践、方法的笃行践履和总结示范。一是召开中国特色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会议;二是构思联合政府蓝图;三是确立中国特色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四是从马列主义民族区域“自决”到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等,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党外人士参政议政蔚然成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现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中国化。
从马列主义民族区域“自决”到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推进下,1896年7月27日第二国际伦敦代表大会决议:“一切民族有完全自决权,同情专制压迫的一切工人,号召一切有觉悟工人团结起来,为打倒国际资本主义、实现国际社会民主党目标而共同斗争。”为解决俄国民族问题,1902年2月,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中首次提出民族自决权理论原则,指出:“承认国内各民族自决权。”1903年2月,列宁在《论“亚美尼亚社会民主党人联盟”宣言》中提出民族问题应当遵循两个原则:“政治自由、公民自由和完全平权,每个民族都有自决权”。1914年2月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进一步阐述民族自决权,指出:“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合体的国家分离,成立独立民族国家。从历史-经济观点看,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是政治自决,即国家独立自主建立民族国家。”1915年10月列宁在《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一文指出:“我们要求民族有自决独立自由,即被压迫民族有分离自由,在民主和国际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融合。”1916年1月,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政治意义的独立权,从压迫民族自由分离权利。联邦和自治包括在‘自决’概念内,其最终目的并非分离,而是为了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大国。”1917年6月,列宁在《乌克兰》中指出:“我们不赞成分裂成许多小国家,主张各国工人结成最紧密联盟,反对本国及其他一切国家资本家。”列宁希望赋予民族自决权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大国,即平等的欧亚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意义重大。建国以来,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原理,结合国情,制订系列富有远见的民族平等和团结政策,消除旧中国遗留的民族歧视、隔阂和压迫,实行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自治,成为不可动摇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做好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经过近70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检验,体现毛泽东统战思想的战略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