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回归常识,通识教育开展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
 
更新日期:2019-10-25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25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加州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1世纪的通识教育》中强调,通识教育是由一系列相互交叉的概念组成的,是指在日益分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系统中提

 
加州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发布的 《21世纪的通识教育》中强调,通识教育是由一系列相互交叉的概念组成的,是指在日益分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系统中提供的共同的教育内容和经验,包括学生在接受学科训练前应该获得的基础性知识,包括写作技能、批判性思维、数学推理等,也包括承担公民和社会责任所需要的知识和思维。哈佛委员会,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指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
应当指出,21世纪所需的大多数普遍价值观长久以来被列入数千年人类文明的文化传统中。它们包括我们的祖先提倡的并被完好地保存于思想宝库中的道德观念以及真、善、美、正义和自由等理想。比如,关心他人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墨子的“兼爱”和佛教的“慈悲”。在21世纪,激励青年人学习历史名著,汲取经典名著中的智慧与
精华。通识教育回归常识,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中外优秀经典名著,与经典同行,与智者交流,使学生在阅读、思考、反思的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素养,拥有系统的思维体系和完备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人类文明多元性理解的能力和对现代国际社会格局认识的能力,培养其21世纪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雅思贝尔斯的哲学论也提到:默想的精神,彻底反省的能力,坦率的思想方式,对一切有意义事务的开放态度,这一切都不是可以直接教授的,而是藉着伟大的哲思的鼓舞,陶冶出来的。
如今在本科教育中具有“非竞争性”特点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通过“马院”和“外语”两门必修课的形式体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围绕“以何为生”为中心,忽略“为何而生”,将科学技能与人文素养分离。着眼于以经典教育为核心构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夯实大学生的人文功底和个人素养,强化学生的经典意识、问题意识和生命意识,厘清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识教育中重视中外优秀经典名著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人生格局。此外,名著课程将赋予不同的学生群体以共同的知识和价值观,以期不同种族、宗教、阶级的学生之间相互理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回归常识,通识教育开展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

下一篇: 回归常识,通识教育开展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