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敏感度,发现学生所处的“危机”与“遭遇”
敏感度是一个人对于自身以及周围人和事物的觉察程度,它与一个人的感受性有关。然而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教师必须是具有较好敏感度的人,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所处于的状态。“危机”是某一阶段必然的产物,我们难以控制,无法避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于学生情况的敏感度,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自然灾害”、“生活事故”、“家庭突变”……等危机出现时,教师要根据环境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迅速的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本质,形成度过危机的品质。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也要树立危机的意识,做到预防在前,矫正在后的原则。学校的教育不仅是反应社会生活的美好而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学生才能有多样的经验,不至于在社会中还要经过长期的磨合。“遭遇”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即可能会使学生朝向好的方面发展也有可能深陷泥潭。教师在学生面临“遭遇”时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做好迎接遭遇到来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处变不惊、顽强冷静的抗压能力。通过正确应对“遭遇”和“危机”使学生获得在困境中生存的良好心理品质,以及切身感受自己冲破“危机”自豪感和在“遭遇”中做出正确选择的正义感。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善用“号召与告诫”
师生关系是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为完成预定的教育学任务,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教育的接受程度也影响教师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只有当学生信任教师,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离不开 “教育之爱”。教师要善于用“教育之爱”去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师生之间在空间和心灵的靠近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对话。“号召与告诫”正是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表现,放弃以往耳提面革式的说教,用恳切的“号召”唤醒学生的意识,然后用“告诫”指导学生行为。“号召”要求教师在面临学生迷茫和不知所措的困境状态时,首先保持冷静,然后言语深切、动员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在困境中重拾信心,积极应对各类事件;“告诫”是教师要严肃认真、态度诚恳、用内心的呼喊唤醒学生的意识状态,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走向正确的人生。例如:当学生受到打击陷入低迷、萎靡不振或者自我放弃的状态时,要善于用平等的他态度,发自内心的“号召与告诫”使学生自我苏醒,重新振作。
(三)开展道德活动课,唤醒心灵
道德活动课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发展的活动课。由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存在一种本源性未被意识到的沉睡状态。因而教师在“危机”和“遭遇”的契机下,要抓住教育的时机,特别是当学生在面对意外事故或者感到认知冲击的时候出现的现有的认知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对抗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机智,迅速地帮助学生在两种认知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使得学生冲破原有结构,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体会过去、现在、将来的统一。道德活动课是最能唤醒学生心灵中的冲击的,当外在指导性强音与内在沉睡的意识对话中,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促动道德情感的发展,最终表现为外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内心的敞亮,获得从未有过的心灵解放。例如:设置道德两难的故事、开展先烈英雄的故事会、红岩连线活动等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脉动,“唤醒”内源世界,促进自我反思、走向成熟的全新生活。
(四)进行应激活动,锻炼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因素构成;心理素质调节外部刺激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心理素质会影响一个人在困境下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根据王玉凤提供的儿童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得出,我国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水平亟待极高。学生心理素质过低更容易在困境下产生自我放弃、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甚至会造成自杀的行为。为了让学生能顺利的度过“危机”、“遭遇”等困境,除了进行“号召与告诫”还可以开展应激活动,借此来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策略。例如:开展水灾、火灾、地震以及其它各类事件的应激演练,当面对真正灾害是不至于自乱阵脚,迷茫无措。同时也能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应激的心理素质。应激教育最好的代表是在汶川地震中无一伤亡的叶志平校长负责的学校,22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顺利撤到操场上。当时有700多名学生在实验室里学习,都顺利安全的逃离到操场。可见应激教育活动在关键的时候在学生教师保命的法宝。进行应激教育,学生才能在面对困境,积极主动地选择新生,寻找解决困境的途径并能积极的尝试,不怕失败,汲取教训,才能走出困境,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