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的援助历史,日本从以促进贸易、投资和资源保障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开发型”援助模式,正在向以实现政治、安全利益,确立巩固在全球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支持型”援助模式转型。为了给非洲国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众多援助国中脱颖而出,日本基于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注重打造“日本品牌”的官方发展援助。2015《发展合作章程》自始至终强调“日本特色”、“日本相对优势”,推出“日本牌”已然成了日本援助力争在国际社会中获取领导地位的主要策略。日本对非洲职教援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具体国情制定援助策略
随着国际援助环境的变化,日本的援助目标也从九十年代的“发展人力资源”变为“以人类安全为主旨”。 “自主”、“自助”是日本援助的核心原则, 尊重受援国的自主权,支持受援国的自助和自立发展一直是日本援助的口号。在援助国渐为增多的国际环境下,为赢得竞争,日本又提出“积极主动”(proactive)原则,突破了一向来的谦逊态度,意味着日本将超越以往等待受援国请求的模式,采取更主动的态度与非洲国家接触。 这样,基于为“人类安全”的总体目标,坚持“自助”、“自主”、“积极主动”的原则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援助提高劳动力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就成了日本TVET援助的整体思路。
在这样的援助思路下,JICA根据受援国情况把援助分三类:对于特别贫穷的国家,以技能培训为主;对情况尚好的国家,则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进行系统的产业人才培养;对战后国家,日本给退伍军人做职业培训,以促进社会安定。同时,针对非洲国家中、小企业占主流,而且上下层次差距大的现实,JICA把TVET援助的实施分为产业人才培养和提高生活技能两种类型。产业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企业雇佣的正式员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培养方式既有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进行的职前教育;也有以企业内研修、公共教育机构长、短期培训和实训为主的职后教育。提高生活技能培训主要针对贫困和弱势群体,通过学习基础技能获得谋生手段,从而实现减贫。在制定援助策略时,JICA根据受援国劳动人口的特性和产业结构决定是做产业人才培养还是谋生技能培训。其中产业人才的培养又分为四个层次:拥有单一技能的工人;有中等技能的技工;有多样及高级技能的高级技工和专业工程师。日本在非洲主要是培训第二层次的技工。大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都处在工业发展低级阶段,通过培养中等水平技工和扶植支柱性工业,可以成功吸引外资,使经济得以发展。根据非洲中小型非正规企业占主体的形式,JICA把培训和扶植对象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尤其注重对管理者的培养,以TIF循序培训方法培养中、小企业主。
根据非洲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援助方法和目标使日本援助易于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肯定和支持。
(二)基于本国经验打造特色援助
日本认为非洲要实现工业发展就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发展策略,尤其要注重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投资。Kaizen(持续改善管理方法)和TIF(Training Infrastructure Finance,意为培训、基础设施和财务)作为最鲜明的“日本牌”,在对非援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Kaizen 的意思就是“改善”,作为一项管理哲学,Kaizen 管理方法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包括很多日本管理理念——关注质量和产量、提倡自立、努力、团队精神、创新性和注重沟通等。TIF是日本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设计的工业发展策略,主题即对企业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TIF的最终战略目标是吸引外国投资,通过培训企业家、投资工业园区和提供金融支持创造有利的生产环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并由外资投入促进学习,进而提高企业生产力。
日本以TIF模式,结合Kaizen培训,配套推行日本特色援助。日本分析撒哈拉以南国家的经济特点就是小型企业多,生产力低下,主要原因一个是资金短缺,一个是管理不善。所以一方面需要培训企业家,增强其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是要吸引外资。TIF的逻辑就是:小企业要发展,必须吸引外资投入;想吸引外资,必须成为有前景的成长型企业;要成为可成长型企业,必须提高企业主的管理能力;要提高管理者能力,必须参加日本Kaizen培训,因为其他国家只会提供生产培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TIF的下一步就是吸引投资和贷款。日本的跨国公司对非投资都集中在制造业,所以日本提出,最好让跨国企业从一开始就参与为中小企业设计的培训,这样更有益于及时发现有潜力的企业并进行投资。这一整套的设计,不仅推出了日本培训,而且推出了日本企业。
Kaizen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牌”援助在非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JICA在8个非洲国家实行Kaizen项目,为25 个国家提供了培训机会。建立了Kaizen 促进组织,通过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等培训Kaizen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扩大日本援助的影响。JICA在埃塞俄比亚和赞比亚还设立了Kaizen学院,埃塞俄比亚政府接受了Kaizen管理理念,从2009年开始到2014年做了两期Kaizen项目,前后有200个团体以及小企业接受了JICA的培训,受训人数达到了52000人次。
2015章程提出“日本人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都是深为国际社会认可的日本特色” ,除了对非洲推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日本也潜移默化地在援助中渗透日本价值观。“日本牌”援助不仅强调手把手教技术,还注重传递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和精神。JICA一方面每年向非洲派遣技术专家和志愿者深入民间,在传播技术的同时树立日本形象,传递日本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本土举办“知识共同创造计划”,每年在日本培训一万多名来自受援国政府部门的决策者、技术顾问和有关战略制定人员。 期间安排与会者接触日本文化和人民,加深对日本的理解,从而认同日本价值观。
(三)选择重点精耕细作,保证持续性建设
在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日本善于发挥工匠精神,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用长远的眼光,打持久战。乌干达、加纳、塞内加尔、赞比亚和埃及都有长期的技术教育援助。长远的持续性建设有助于在受援国做出实效,赢得信誉,从而巩固其援助地位。
乌干达职业训练中心在日援助下成立于1971年,期间因为政治和经济混乱中断了20年,从1994年重新开始后,就以连续性的项目形式一直持续建设,目前已经成为乌干达第一职业培训中心。其教学效果吸引了周边国家,同时也发展成为一个南南合作的区域职教中心。
另一个较有影响的区域中心是日本在塞内加尔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这个中心始自1982年,日本投入非偿还资金430万美元用于基础设备和设施,1984年接着投入614万美元,在1984-1994十年中举办了13个短期和18个长期的培训。而且JICA注意根据受援国劳动力市场变化调整培训目标:90年代前期一直致力于培养中等职业人才;1997年后,由于塞国工业发展,则开始培训高级技工;1999年起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职教课程;2006年还增设了企业家培训项目。在培训中心,学生注册三年的培训课程和一个月的公司实习,所有课程结束则授予国家承认的技师证书。中心注意加强培训中心和工商业部门的联系,形成稳定持久的伙伴关系,从而使课程更加符合实际需求。为帮助中心健康运转,日政府也为培训中心的运行提供资助和监管,加强在校人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同时鼓励中心自主开设短期培训和夜间课程增加收入,实现资金流的健康运转。培训中心的建设基本依照这样一个循环: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然后派遣专家前往,培养本土管理者和培训教师,同时依据需要增加设备。项目结束,再派遣专家前往评估和给出建议,形成可持续性发展。中心结合长期和短期培训,既有专家前往塞国教学,也有在日本土进行的培训和实训,不仅有利于教授职业技术,而且传播日本的工作态度,如自律、守时、重视质量,自觉维护设备等日本企业价值观。
日本的深耕式作风还体现在JICA为确保成效,组织专家学者,对援助项目进行严格的PDCA(Plan, Do, Check, Action)模式四步评估,包括计划评估、执行监管、执行后评估和结果反馈,从而总结经验,及时改进,保证项目效果。
(四)参与顶层设计,构建伙伴关系
日本的对非援助非常注重与政府政策一致,获得政府的高度支持。一方面可以增加援助的效力和执行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政策层面影响受援国。
日本发现单纯的项目对话仅限于和主管部门打交道,并不能了解这个项目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情况,只有加强与政府高层的政策对话,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援助的整体策划和布局。这一思路在日本教育协力政策中有充分陈述:“要积极参与受援助国的教育政策协商、制定过程,把项目支援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和经验反映到政策内容和制度改革中,同时也要参与实现政策的具体措施,通过方向性的干预,为提高援助效果做出贡献。其次,还要加强培养能够参与政策协议的专业知识人才。再者,因为教育支援取得成果需要时间,所以应根据各国的教育部门政策和计划,实施中长期援助”。
日本对加纳职业教育的援助充分体现了日本力图参与高层,形成伙伴关系的策略。2000年日本外务省开始加纳援助项目(Gahna Aid Project,简称CAP)。CAP目标的陈述明显表现了日本的援助策略:在尊重加纳所有权的基础上形成与加纳政府发展政策一致的援助策略;在加纳自助的前提下实施援助;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长远的援助。从2002年起,JICA开始为加纳做 “加强技术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引入能力本位培训(competence-based training,简称CBT)体系,在技术院校设立CBT模块,并参与加纳全国TVET政策协商论坛的讨论。在日本的影响下,加纳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2006年9月加纳通过了TVET法,使得CBT系统得到国家法律的支持。随后又成立直属教育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委员会(COTVET),规定CBT证书为国家承认。由于2006年减贫政策改变了加纳的援助发展方式,影响了援助资金的引入,日本通过与加纳政府协商,修订了新的援助计划和策略,以“加快农村发展”和“促进工业发展”为首要减贫任务,在战略目标和合作模式上保持与加政府一致,从而在一些核心领域的援助项目上达成共识,顺利推动计划的进行。通过参与顶层政策制定并进行长期的配套援助,日本在加纳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可,使得日本项目在加纳畅行无阻。
(五)公私合作,鼓励多方力量参与
日本援助不仅有政府专门机构组织管理,搭建平台,同时还注重官民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加入援助。日本教育协力政策之一就是在教育援助领域加强全日本合作,让非政府组织、民间企业、国际机构、志愿者、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各种社会组织都参与进来,形成服务链,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把援助效益发挥到最大。
日本每年组织的本土培训项目往往是和高校、科研院所、私营企业、公益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的。这样的做法能达到多方共赢,私营部门和公共组织可以获取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直接信息,并建立可能扩大其海外业务和能力的关系。大学生和研究者可以通过与参与者互动来获得更大的全球视野。同时也可以培养人民的全球态度和意识。
JICA鼓励中小型企业加入援助,以获得商机,促进贸易和投资。第五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安倍许诺的320亿美元资金中有160亿属于民间投资。在肯尼亚召开的第六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一同去往内罗毕的就有许多民营企业代表。通过援助发现潜在商机,再由日本企业进行开拓,最终达成经济利益的模式使日本私营企业在对外援助中发挥愈来愈多的作用。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JICA智力支持的主体。日本在1989年间成为最大双边捐赠者时就认识到要建立自己的专家队伍,于是在广岛、神户和名古屋等大学发展国际援助研究,建设援助智库。2015章程提出援助要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使日本援助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此外,志愿者也是对非TVET援助中一支重要的民间力量。日本的志愿者制度涵盖各个层次的人群,年龄跨度20-69岁,形成了“国民参加型”志愿事业。每年有数百名志愿者经过选拔来到非洲,深入基层,在各个领域发挥他们的特长。在传播日本技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了日本价值观。JACA志愿者深入民间,帮助当地人建设家园,在非洲人心中构建良好的日本形象,也是日本援助的外交手段之一。
通过协调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援助,日本在提高援助效力和获取援助利益两方面都成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