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日本牌”职业教育援助对我国的启示
 
更新日期:2019-10-28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浏览次数:17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国际水平,形成了完整的职教体系。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策略,职教走出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规模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国际水平,形成了完整的职教体系。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策略,职教走出去的步伐已经开启。2007年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援建的最大的职业院校埃塞 - 中国职业技术学院竣工;2015 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贝宁 CERCO 学院合作开办了中非(贝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2015 年首个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办学试点在赞比亚开启,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 8 所国内高职院校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走出去”,开启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走进非洲的进程。2016年成立了的“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和“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由18所高职院校和企业联盟,为国企海外生产提供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坚强后盾。天津的“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向外传播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出色的国际交流效果。
然而,职业教育援助也是刚兴起的事物,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如何“走出去”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日本多年的职业教育援助经验对我国职教人面临的这一历史使命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一)利用优势打造中国特色
国有援非企业在非洲很难找到合格劳动力的问题推动了对非的职业教育援助。当前援助的主要目标是培训技术工人,但是对非职教援助应该从一开始就放远眼光,做好整体布局和设计,为将来的援助工作打下基础,其中打造中国特色是一个重点。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磨砺已经发展成熟,在教学模式和理念上都已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我国现有一些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已处于受人瞩目的领先地位。所以,结合二者并互为推进是一个好的方法。在目前的初期阶段,以帮助解决就业,提供岗位为目的,鼓励非洲工人通过学习成为中资企业的合格工人;在以后则把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做成有一定规模的培训中心。比如近年打出的“鲁班工坊”就足具中国特色,将来可以增加特色项目和专业,逐渐形成培训中心和学校,采用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理念,通过产教协同联盟,配合高铁、有色金属、基础建设等中国特色企业一起输出海外。
(二)从点突破,做强培训基地
日本援助注重深耕,以质量取胜,给受援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国目前对非职教援助的形式大多为捐赠、投资和培训,在非洲的影响力比较有限。要形成持久的影响力,推出中国职业教育援助,应该重点建设一两个TVET中心,集中一些核心优势专业,开展中长期培训教学项目,同时注意通过对项目的评估和反馈来总结经验,建立起稳固的职教援助根据地。同时,这些中心在中资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在企业中优先录用有中国职教培训文凭的工人。这样,一方面培养了中国企业需要的合格技工,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职教援助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三)建立专家和志愿者队伍作为人力资源后盾
一支强大的专家队伍是教育援助的坚实后盾,为正确的援助策划和高效的援助教学提供保障。我国职业院校当前面临的问题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国际教学能力,更需要用长远的眼光建设职教外援专家队伍。这不仅包括通晓外语的各个行业专家,而且包括研究人力资源援助的专家和学者,把TVET援助与对外援助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互为促进。此外,志愿者是日本援助得以落实的重要助力,为树立日本的良好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也可招募各行各业有志海外经历的年轻人进行一、两年的志愿者活动,对年轻人的成长和海外援助事业都有益处。
(四)注意与受援国政府的沟通与合作
非洲国家的社会情况决定与政府高层在职业教育合作上达成共识,更容易得到政策支持,从而有利于援助国整体构建TVET援助计划,融入当地职教体系,获得该国统一颁发的资格认证证书,保证职教援助的有效性。日本以打入非洲国家高层,影响受援国家的政策制定为荣,加纳和埃塞俄比亚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我国对非援助以不干涉别国内政为原则,但是沟通和获取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受援国的情况,通过与政府高层沟通,达成与官方职教体系的协调一致,既益于促进当地的职教发展,也利于我国职教援助深入当地教育体系,建立整体战略规划。
(五)促进文化传播,搭建民心桥梁
民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形成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增进非洲人对中国的好感,从而使援助工作有更好的民心基础。职业教育援助的同时也是构建中国形象的过程,文化交流和输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在我国以仁爱、和平为特点的传统文化下,中国援助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唯利是图的援助本质,是当今国际援助中的一股清流。加强对中国形象的宣传,可以采取与孔子学院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举办培训和参观学习使其感受中国文化;还可以通过专家、志愿者的派遣增强人民友谊,以此深化人文影响,搭建民心桥梁,树立起良好的中国形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日本牌”职业教育援助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 “日本牌”职业教育援助对我国的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