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第二课堂是实现职业素养内涵要求的必要途径
 
更新日期:2019-10-28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浏览次数:18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从文献上看有不同层面的理解。一些观点认为职业素养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而另一些更具体的

 
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从文献上看有不同层面的理解。一些观点认为职业素养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而另一些更具体的观点认为应该包括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方面。本文比较认同的是,从“中职学生”从特殊群体来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对他们的定位,可以从“高素质”和“技能型”这两方面把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分为非专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从事相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如西藏班学生从事的是检验专业,那就必须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实验诊断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非专业素养也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如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这样我们可以发现,专业技能往往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的,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而非专业素养,一般不具象,属于隐性职业素养。
显性与隐性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正如管理学上“素质冰山”理论。显性的职业素养是浮在水面以上的 1/8冰山,隐性的职业素养则是水面以下部分的 7/8。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隐性职业素养决定并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应该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然而,在学校实际的培养方案中,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如在西藏班的教学计划中,医药职业道德的课程没有单独设置,只是融合在德育课程中进行讲授,大约只有一个学期中的8个学时,只占德育课时的6%,而德育课又只占总课时量的3%。与职业指导相关的课程只有一门人际沟通与咨询技巧,也只有26学时。当然,专业技能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以专业技能传授和训练的传统课堂,比较难找到与职业素养融合的落脚点。而且现在的专业学习,多以模块的方式,分不同专业教师进行讲授,缺少连贯性和统一性。学生在专业课堂上的职业素养培养效果甚微。另外,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隐性职业素养不适合用“灌输”、“说教”的方式进行培养,所谓“润物细无声”,只有在长时间的、连贯性的、整体性的教育活动中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第二课堂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职业素养内涵本身所要求的必要途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第二课堂是实现职业素养内涵要求的必要途径

下一篇: 第二课堂是实现职业素养内涵要求的必要途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