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从理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的根本对立。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剖析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重在说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唯物主义视域下研究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的创造作用,不仅遵循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更是遵循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可以说,失去了人民的创造,难以成为发展的历史。当然和马克思主义相比,以往旧唯物主义也承认人的作用,但是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更不能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而是直观的、朴素的、狭隘的来理解人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以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上来的。”
马克思认为作为独立存在的人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种现实性首先表现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类可以使各种规律的结果以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方式协同作用,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历史只是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演员群众”。也即是说社会的发展历史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相统一的,具有一致性。整个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的客观实践活动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现实的个人”是人的主体性的前提。因为“现实的个人”不是彼此孤立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发展的,如果我们不承认人民群众的这种现实性,必然又陷入旧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里。所以,人民群众的这种直接现实性,不但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又解答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实现方法、路径、条件等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坚持和发展了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列宁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民粹主义者看不起人民、轻视人民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刻地批评。引用马克思“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然是群众的扩大”的观点,指出:“这些话表达了哲学历史理论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对这一哲学历史理论,我们的民粹派分子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理解,也不能够理解。”所以,列宁立足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是“自觉的历史活动家”,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对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列宁指出:“在100多年前,在工农群众处于沉睡状态的时候,一小撮贵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造了历史,当时的历史的进展只能是极端缓慢的。”“现在资本主义大大提高了整个文化,其中包括群众文化。……现在千百万人正在独立创造历史。”这充分说明,人民的创造力正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的决定因素。列宁认为,人类社会必须遵循它自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这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纵观人类历史,在不同时期,人民的范围分别包含了不同的阶层和阶级,但是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因为,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创造各种精神财富。这种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体现。所以,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要现在时代的高度,清醒的认识和遵循这种人民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自觉的将依靠人民群众和代表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会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的事业永葆青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和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