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丑”是智性与感性的结合
 
更新日期:2019-10-28   来源:江汉论坛   浏览次数:2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艾略特认为丑是智性与感性的结合。丑的事物是极具有吸引力的,具有唤起人们特定感觉的力量,而对丑的审视又在感觉之中加入了理性的思考,从而让我们由

 
艾略特认为“丑”是智性与感性的结合。丑的事物是极具有吸引力的,具有唤起人们特定感觉的力量,而对丑的审视又在感觉之中加入了理性的思考,从而让我们由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知。艾略特的这一审丑观点与其诗学观念密切相关,他的诗学强调思想和情感的紧密相连性,提倡一种“思想知觉化”的方法,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以及“像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这点从他对玄学诗的推崇就可见一斑。在艾略特看来,最好的玄学诗人具有一种能通过感觉进行思考的品质,而客观对应物正是通过感觉进行思考的媒介。艾略特笔下的丑作为一种客观对应物正是这样一种智性与感性的结合,这些丑的事物具有引起人们特定感觉的力量,并让人从感官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在艾略特看来,审丑中感性与智性的结合使得对一首诗的体验“既是瞬间的,又是终生的”。一方面,丑所唤起的感觉具有瞬间性,在《圣林》关于但丁的文章中,他尤其强调了丑所唤起感性体验的独特性:“最初,或者是早期有这样一个独特的时刻,我们会感到颤懔和惊讶,甚至恐怖”(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85),即由丑带来的感性体验给我们带来从官能到心理的震撼。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这些由丑所唤起的颤懔、惊讶和恐怖的情绪是转瞬即逝的,它们只有融入到沉静的理性思考中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如果这一时刻不能在一个更大的经验整体中保持活力,那么它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这一时刻在一种更深沉、更宁静的感情中生存下来”(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 85)。可见只有加入对丑的思考才能由对丑的感性体验上升到对丑的理性认识,从而将这种瞬间的感性体验融入到平静且永恒的理性思考之中。此外,艾略特以《尤利西斯》等大量描写丑的作品为例,认为这些作品因对丑的大量呈现而令人不寒而栗。他又明确提出这种由丑引发的恐惧之感才是时代新作的试金石,这种丑是极具吸引力的,然而这种丑带来的不是阅读上的轻松,相反却是艰涩的智性思考,需要敏感的心灵与敏锐的眼睛才能捕捉。在此,他进一步强调了审丑所带来的智性上的愉悦。
艾略特诗歌中的疾病意象正是智性与感性的结合。诗人在感性的疾病意象中融入了理性的思考,通过身体外观之丑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进而又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让读者理性地反思现代化进程给个体以及社会所带来的重创,呈现出诸如战争暴力、道德堕落、人性异化等种种社会危机,体现着艾略特对社会弊病的深刻洞见。诗人恰恰通过病患身体与精神疾病之丑来批判社会恶疾,带领读者从感性地感觉“丑”到理性地把握和反思“丑”。艾略特对疾病之丑的书写,与其个人的疾病体验与宗教观念息息相关。疾病贯穿着艾略特的一生,他早年就饱受先天性小儿双侧性疝气的困扰,从小就背着疝气带以便挤压疝气。除此之外,少年时期的艾略特便被牙齿问题所困扰,牙齿的感染、流血、脱落以及长期矫正牙齿的手术痛苦时常折磨着年幼的艾略特。长期的疾病体验无疑丰富了诗人的创作感受,并促使艾略特从这些经验感受出发去寻找客观对应物,将这种个人的情感升华为普遍的感受。另外,原罪思想在艾略特的宗教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也使得他极力贬低肉体,并把身体所引发的所有欲望都视为堕落和罪恶。原罪意识使得艾略特对丑的描绘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寓意和伦理色彩,艾略特笔下饱受病患身体与精神疾病折磨的人物成为了人类原罪的承担者,他们的生不如死则成为原罪所引发的生活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艾略特的审丑美学思想与其诗学观念和宗教思想的密切联系。
艾略特诗歌中的城市污秽景观也是智性与感性的结合。艾略特诗歌中的城市形象是污秽、病态、肮脏的。在诗人笔下,读者看到的不是高楼耸立、霓虹闪烁的繁华街景,而是满地锯末和牡蛎壳的廉价旅店、肮脏的枯叶和从空地上吹来的旧报纸、笼罩城市的烟雾、阴沟里舔着发臭黄油的猫以及城市上空带着天花痕的月亮。艾略特立足于现代城市中种种污秽景观,通过给人以感官冲击、带来恶心之感,进一步反思城市的急剧扩张和工业大规模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艾略特对城市污秽景观的书写既源于其城市生活的切实体验,又充分体现着一个伟大作家的时代责任感。20世纪初正当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之时,艾略特却敏锐地看到这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诗人通过文学创作对社会问题作出回应,表现出对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中种种弊病的忧虑和反思,透露着诗人对现代化的批判态度和对城市生态发展的关怀。艾略特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波德莱尔对城市肮脏景观的书写,以城市和人性中的丑恶的审美对象,但在其诗歌中具有强烈现实指射的工业化意象取代了波德莱尔笔下的尸体、蛆虫、粪土和苍蝇,作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艾略特在审丑上超越了个人的内心感受,更多地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丑”是智性与感性的结合

下一篇: “丑”是智性与感性的结合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