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北海英语学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更新日期:2019-10-29   来源:教育观察   浏览次数:18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北海是古海丝路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的洗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整合可以运用到北海当地的中学英语

 
北海是“古海丝路”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的洗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整合可以运用到北海当地的中学英语课堂来。
(一)英语乡土资源开发的原则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有:一、优先性原则;二、适应性原则;三、经济性原则;四、个别化原则。其中适应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乡土风俗与英语学科更好的融合,要反映地方特色和文化,满足学生实践,学习和兴趣需求的课程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更好地为当地英语教学服务,基于这一原则,英语乡土资源开发的原则有:
1.结合学科特性原则
英语学科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就功能性而言,英语学科要求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辨能力,人文性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乡土课程资源要与英语学科的特性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课程价值原则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语言往往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所以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了解当地的文化是必须的。所以,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常常是多种文化的冲击,在教给学生外国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因为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宣传我们自己的灿烂思想和文化。
3.紧扣课程目标原则
例如像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北海乡土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联系乡土日常,创立教学情境
遵循以上原则,北海是沿海城市,加入同学所熟悉的话题,能引起共鸣。我们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第三单元under the sea 为例,在Warming-up 部分“Have you seen plants and animals that live under the sea? Where did you see them? ”我们可以选用涠洲岛的图片每一张对应下面给出的单词分别为“on a snorkeling trip,at an aquarium, on a boat tour...”来进行新课导入,涠洲岛周边的图片既能增加学生的熟悉感,也能引发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在用涠洲岛的海洋风光导入完毕后,询问学生“Have you seen plants and animals that live under the Weizhou island ?”学生在回答各种答案后,我们老师进一步阐述涠洲岛的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所回答的答案例如:dolphins,octopus,hippocampi,mermaids等等都构成了我们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今天我要们学习一个非常可爱的海洋生物killer whale,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体阅读部分来介绍虎鲸,做完所有的阅读任务后,在本节课的末尾再次强调,我们生活在沿海城市,更应该树立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意识,爱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这样我们的故乡才会越来越美好。
2.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英语 Go for it》九年级 unit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B 3a部分Your English-speaking pen pal wants to know about your favorite Chinese festival.根据这题目的要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他们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时地给予他们答案的评价,然后询问学生有没有人了解我们北海的疍家文化呢?并且还有个疍家文化节,现在又演变为“海洋保护公益行动暨北海首届开海文化节”,并且向学生们介绍在这个节日里,疍家人会通过赶海活动,划龙舟,唱咸水歌来庆祝,可以让学生们对北海千百年来海洋先民们所创造的文化的一种认同感,传播海洋情缘和疍家渔民文化,认知家乡、感受家乡、保护家乡的风土人情。
诸如此类,让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就能直接感受家乡文化与课程的结合。同时在融入乡土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选入的内容要与课程大纲紧密联系,也要体现出课程目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北海英语学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下一篇: 北海英语学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