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统战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智慧,主要是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先秦诸子百家学说。
1. 法家
当代中国法律实践核心理念是“依法治国”,早在2000年前,先秦法家就提出“依法治国理政行事”主张,以国家为本位,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推崇法治观、人性观、诚信观,以及义利观、历史观、自然观等,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整体性、经验性和现实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传统生活模式难以为继,礼制、分封制、世卿制等奴隶制土崩瓦解,法家学说应运而生,努力寻求新的文明模式,萌生社会科学古典形态,提出法治、郡县制、官僚制,并付诸实践。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郑国子产,晋国郭偃、士匄;战国时期卫国吴起、商鞅,赵国慎到、剧辛,魏国李悝,郑国申不害,燕国乐毅等政治改革先驱一脉相承,崭露头角,勇于推进各国变法,“刑名之学”发展为与儒家抗衡的主流学派,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驳斥天人感应观念,阐释唯物主义哲学观,积极进取入世,“注重人事”,因时制宜。商鞅重“法”,即法治,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重赏有功者,重罚有过者;申不害重“术”,即权术,运用政治手段,战胜政敌,保持权位;慎到重“势”,即保持权威,抱法处势,“做实”依法治国,“一断于法”。战国末期韩非综合法术势各家之长,集法家大成,提倡法治兼容礼义教化,涉及法律、伦理、政治、经济、行政、组织、管理、金融、贸易、运筹及社会改革等思想范畴,以法为本,唯法为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法令“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缘法而治”,“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讲究法律实际效用,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最高权力集中于封建君主手中,俨然平民政治代言人,成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有效手段,国家机器运转顺畅,独步天下,沿袭至今,影响深远。
2. 兵家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兵家著作53家,790篇,图43卷,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宋代元丰年间,选定历代7部兵书编成《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兵家代表人物史称“兵家四圣”,即兵圣孙武子,亚圣吴起子,计圣孙膑子和尉圣魏缭子等,“兵家四子,孙吴膑缭;蔽己全势,于合其利。”此外,还有春秋时期司马穰苴;战国时期魏无忌、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分为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等四派,相互联系,各有侧重,藴涵《老子》“道”的朴素辩证唯物论,将战争普遍规律归结为“道”,即人类遵循的自然规律,从天“道”到兵“道”,“王者之将”既要通晓自然社会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战争特殊规律,知道天时、地理、民心、阵法、道路等国情,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无往而不胜。2000余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发生飞跃,武器不断升级,战争形式变幻莫测,从冷兵器向火药兵器,从地面向陆、海、空立体,从近距离向远距离,从传统向信息化的作战方式转型。但万变不离其宗,兵家学说揭示的战争规律未变。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将领,都把列为《武经七书》之首的“兵学经典”《孙子兵法》作为必修课,奉为圭臬,不仅揭示战争普遍规律,启迪将帅运筹帷幄,而且丰富发展统战谋略,受益无穷,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
3. 纵横家
春秋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战争与和平,构成时代主题,专门在各诸侯国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策士”称为纵横家,由此形成的思想方法体系称为权谋学,是诸子百家之一,《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九流”,创始人鬼谷子,代表人物有张仪、苏秦、公孙衍、苏代、姚贾等。典籍《鬼谷子》自战国时代流传至今,影响深远,被后人比喻为纵横家学派的“吸星大法”“独孤九剑”“易筋经”,具有朴素唯物辩证法色彩,涵盖政治、外交、军事等范畴,为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甚或帝王将相喜闻乐见。如西汉开国元勋陈平,三国时蜀汉相国诸葛亮,以及汉以降各朝重臣名士等治国安邦策略,深受其思想影响。其书1万余字,言简意明。 纵横基本范畴包括先导观、实践观、融合观、矛盾观、转化观、整体观、变化观等,具有对立统一整合方式或发展趋势。“纵者,在南北为一,西向以摈秦;横者,离山东之交,使之西向以事秦;以利合曰纵,以威力相胁曰横;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以三晋为天下枢纽,关东地长,呈南北走向,北连燕南连楚为纵;关西地广,呈东西走向,西连秦东连齐为横。“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6国联合抵抗强秦的外交策略;“连横”是一强连一弱以各个击破众弱,上述6国分别服从强秦攻击他国的外交策略。被誉为“现代计算机之父”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惊叹我国古代纵横阴阳符号神奇,是“东方魔符”,藴涵系统思维“基因”,与现代计算机语言相似,体现具体化、系列化、层次化及实践性特点,有助于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