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异化劳动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更新日期:2019-10-29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2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八百万,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大多数毕业生都想留在一二线的大城市,都想进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等单位,造成了千军万

 
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八百万,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大多数毕业生都想留在一二线的大城市,都想进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等单位,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岗位竞争激烈的问题。诚然,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性调整和转型以及产业发展不协调是导致就业矛盾的重要外在因素。然而大学生个人能力素质差异则是“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过份看重物质报酬。工资报酬是每个劳动者生存的物质基础,大学毕业生把工资报酬列入职业生涯目标无可厚非。然而过分看重经济收入,忽视个人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做出错误的判断。其次,就业思维单一,缺乏创新精神。一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江浙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受到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青睐,这些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工资收入高,因此成为多数毕业生向往的地方。相反,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却很难吸引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创新意识淡薄。最后,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一些大学生性格内向封闭,不善于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的心理品质不稳定,难以与人相处,这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一,职业的产生来源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生产方式自为性的客观选择。在市场经济的阶段,劳动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他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人同物的异化。人逐渐依赖于物,被物统治,成为物的奴隶被物奴役。人被物所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出现拜金主义。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阶级斗争已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空间,政治建构已黯然隐去,物质利益粉墨登场。追求财富已经成为众人价值观的核心归宿。在职业生涯规划里,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把薪酬作为衡量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
第二,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能动的关系,是对新世界的创造。劳动的本质是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劳动中肯定自己,在劳动中感受幸福。而异化劳动却使人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在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精神和肉体被摧残主要表现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方面。然而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于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脑力劳动者来说劳动的异化现象更多的表现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不符,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人生价值得不到实现。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思维单一,热衷于留在大城市就业。然而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有限,竞争激烈,为了可以留在大城市,大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长和爱好,降低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职业往往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相悖。因此他们在工作中无法体现自身的价值,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成为了维持生计的工具。如果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实现错位就业,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去建功立业,把自己所学专长转化为推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克服劳动异化,获得劳动的幸福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总后果是形成人同他人之间关系的对立。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体现为两大阶级的对立,解决阶级斗争的形式是斗争。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阶级斗争已逐渐淡化,缓和人与人对立关系的有效途径是人际交往。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交通的便利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关系形成了交往。马克思把交往看做是人类特有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交往可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刚刚走上社会,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待加强,未能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这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内在根本性原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异化劳动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 异化劳动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