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浅析文学理论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有效对接的策略
 
更新日期:2019-10-30   来源:高教论坛   浏览次数:29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调研中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基础教育是高师院校的办学目标,然而当下基础教育与高校教改研究之间离得却很远,可以说是两张皮,高校教改研究往往理论

 
(一)调研中小学语文教学
服务基础教育是高师院校的办学目标,然而当下基础教育与高校教改研究之间离得却很远,可以说是两张皮,高校教改研究往往理论抽象,而基础教育不需要所谓的高大上理论,需要实际可用的技能与方法。高师中文专业如何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是专业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某个意义上而言,每门课程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是简单的闭门造车或单纯的主观臆想,而是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学有效性。高师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服务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这是这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起点和落脚点。为做好有效衔接,我们要了解语文教师对文学理论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观摩中小学语文课堂、访谈中小学语文教师、跟踪毕业生等形式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需的文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钻研中小学语文教材,梳理文学理论知识点,以便重构文学理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师范性,践行文学理论教学为中小学语文服务的理念。
(二)设定对接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学知识、阅读量、写作理论以及综合知识等,专业能力则是听说读写教学能力。文学理论要服务于培养未来能够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课程教学目标就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来设定。教学目标涉及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客观事物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能力是人去完成某项活动的技术和本领,而素养更多的涉及情感、意志、品格等人格因素,三者之间互有分界又紧密关联。文学理论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知识。能力目标则定位于从事语文教学所必须的文学作品解读分析能力、阅读指导能力、习作教学能力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能力等。专业情怀是学生专业成长的动力,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是举手投足的家国情(顾之川语),从教者自然应该有很强的文学情怀。所以素养目标上要重点培养学生文学情怀,帮助学生树立语文教师角色意识。
(三)优化对接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大部分:文学本质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源流论,教学有效性不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教学无的放矢,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优化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师范性、实用性是必要前提,实现文学理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目标,就需要重构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要依据中小学语文教学所需梳理出实用的教学内容,梳理出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理论知识,如文体知识、鉴赏知识、创作知识等,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力求让高师生易于理解文学理论、掌握文学理论,同时,更好地运用文学理论,从而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增强从教能力。相对而言,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紧密关系是作品论、创作论和接受论,而本质论和源流论则可以简单讲授。以作品论内容为例,就要求我们在授课中能多选取中小学语文课文作为文学文本分析案例,从文学理论分析的角度引领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理论的魅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理论的学习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既适合了学生阅读量的实际(学生阅读量不大,但对中小学课文熟悉),又适合了学生专业发展需求。
(四)实施对接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得法的教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有效对接的关键。文学理论来自于实践,文学理论课程本是具有实践性品格的课程。但文学理论确实有概念化、抽象化的特点,对大一或大二的师范生来说,学习确实有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从教者在进行文学理论讲解时要尽量选择中小学语文课文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课文是师生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桥梁,不照本宣科,能按照大学的教学理念将中小学语文文本讲出新意、讲出道理、讲出价值与意味来,就是大学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同时也是提升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手段。夯实学生理论修养、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将抽象、灰色、形而上的文学理论转化为生动、绿色、形而下的文学理论,离不开学生课堂内外的参与与体悟。为此,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如课前叙事训练、学生助讲、自学研讨、课堂小辩论(讨论)、诗文吟诵以及课后调研等等。这些方法分别围绕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有针对性的结合教学内容而设计:课前叙事训练结合“叙事性作品”章节知识通过讲故事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叙事能力;学生助讲则适宜在学生易懂的“文学类型与体裁”章节使用,学生感知教师角色,培养学生从教技能;自学研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无关紧要章节可以采纳;“文学活动论”章节可以使用课堂小辩论(讨论)培养学生思辨和研讨能力;诗文吟诵结合“抒情性作品”章节知识通过讲吟诵来培养学生抒情朗诵能力;课后调研则布置学生利用见习时机进行中小学生文学接受(消费)等情况调研。笔者的实践证明,这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
(五)开展跨界合作教学
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系统,作为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小小一环的文学理论教学不能固步自封,要拓宽视野,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合作,与其他专业基础课交叉,与语文教学法融合,与实践教学交融。我们教师要有服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要主动到中小学调研,了解语文教改,帮助一线教师提升理论素养,有条件的话可以合作共建文学理论课程资源。打破专业基础课教学各自为阵的格局,文学理论课程要与其他专业基础课交叉,与文学史、语言类和写作类等课程沟通协调,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学法是高师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师范生从教前的关键,文学理论有效教学自然离不开与它的融合。我们有必要让文学理论教学提前渗透语文教学法课程,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法课程与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所有专业基础课可以围绕中小学语文识字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共同探究如何形成教学合力,更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从教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学理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其掌握既需要教师能深入浅出的教学,也需要学生潜移默化的实践体验,各高师均有的“辩、写、演”等等实践教学活动都有文学理论的发挥余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析文学理论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有效对接的策略

下一篇: 浅析文学理论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有效对接的策略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