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处华东核心腹地,交通发达,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秦末农民战争发生在宿县,著名的淝水之战主战场在今淮南寿县。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安徽富庶的人文场域。在皖东长江左岸发现的“和县猿人”遗址是安徽省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在安徽怀远县,显示了古人超常的智慧和超人的毅力。东汉的亳州人华佗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佛散,并创立了医疗体操---五禽戏,为世界医药文化做出杰出贡献。1898年安徽求是学堂创办,成为安徽近代教育兴起的标志。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正是安徽人杰地灵的独特区域优势,产生了很多富有人文特色的文学、艺术、建筑、诗歌等文化景观,经过互相融合与碰撞,形成了安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逐步发扬光大。
据《吕氏春秋》记载安徽民歌:“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末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妄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旖’。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此处关于音乐民歌的描述,只有“候人兮旖”四个字,却记载了我国民歌歌唱发起的初源。通过“禹末之遇而巡省南土”和“涂山之阳”可以发现,此地属于安徽境内,我国有文字描述的第一首“女声独唱”就发生在安徽。
同样,安徽的民间歌谣典型代表《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的著名长篇叙事民歌,它描写的是一部凄美的爱情故事,叙述了东汉献帝年间庐江郡(今安徽潜山县)发生的一桩婚姻悲剧。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心心相印、誓死不屈,以生命来维护爱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情节动人,语言朴实,形象鲜明,充满悲剧性,是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流落安徽时写下的《秋浦歌(第十四首)》中的名句,诗中的秋浦,唐代时隶属宣州,后属池州,今安徽贵池县西,该诗描绘了人们在明月下集体欢唱、载歌载舞的场面。
起源于唐代以前的桐城歌,是安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形成的民歌结晶,其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歌词语言,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形成了容山歌、民谣和小调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委婉抒情、优美动听。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凤阳花鼓唱遍神州大地,其曲目有近百种。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深重苦难,其曲调优美,朗朗上口,通俗质朴,易于传唱,有凤阳“一绝”之美誉,也是安徽民歌的代表。
可以说,安徽民歌种类丰富,题材多样。据安徽省文化厅官方公布大致有六种五类,风格迥异,南北特征兼具,如,粗犷朴实的皖北民歌、细腻优雅的皖南民歌、抒情委婉的大别山民歌、热情奔放的巢湖民歌等等,不胜枚举。2009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戴朝庆、崔琳主编的《安徽民歌200首》,足见安徽民歌体量的丰富性。灿烂绚丽的民歌构建了安徽音乐的美好图景,也为安徽戏曲,尤其是黄梅戏的发生与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