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移植借鉴安徽民歌的艺术形式
 
更新日期:2019-10-30   来源:艺术百家   浏览次数:20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戏曲的发生、成长离不开各种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的交流、冲突、借鉴、移植、整合、融汇的过程,这是戏曲艺术由产生到

 
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戏曲的发生、成长离不开各种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的交流、冲突、借鉴、移植、整合、融汇的过程,这是戏曲艺术由产生到完善的必然途径。黄梅戏初入安徽以后,正是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以包罗万象、海纳四川的姿态积极向周边的各种艺术形式学习、移植、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丰富和拓展了艺术样式,变得鲜活亮丽,并逐渐走向成熟。
黄梅戏《推车赶会》就是移植了宿松民歌《探妹》的艺术元素而形成的。《探妹》采用“十二月体”的形式吟唱,与采茶歌的数唱“十二月”结构体系十分契合,这也赋予了它们互相融合吸收的条件。《探妹》描述的是男女青年以看灯戏为由,去约会心上的妹子。“正月里来是呀么是新春,我带我那个二小妹子去呀去看灯,看灯是假意,叫我的妹子,谈心是真情。乖乖!真是爱煞人。”正是有了结构上的相近,黄梅戏艺人首先把它改编为灯会节目《推车灯》,并配上舞蹈表演和较为完善的故事情节,最后被正式搬上舞台,形成黄梅戏传统小戏《推车赶会》。因与“灯会”结缘,在此基础上又被改编为《张二女观灯》和《闹花灯》等黄梅戏传统剧目。
传统黄梅戏很多独角戏、二小戏和三小戏都是借鉴了安徽民歌的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其内容都是以民歌风格演唱形式为主。所有的“自叹”系列,虽然是由小旦角色表演,唱腔属于黄梅戏,但是其内容和形式与民歌十分相近。如《苦媳妇自叹》就是安徽、湖北地区流传的一首民歌。这首歌曲通过苦媳妇的叹唱,揭示了封建社会穷苦女性的苦难境遇,语言朴实,曲调哀伤,委婉清新。如:“四月里来麦刁黄,割麦栽秧两头忙,一家大小换得有衣裳,又要奴家洗,又要奴家浆,洗洗浆浆晒竿上,自己的女儿一天玩到晚,到晚来还要奴家与她铺床。越思越想泪悲伤,何不早死,天哪,去下场。”这首民歌以黄梅小戏的形式上演,源于作品本身的叙事性特征明显,哀婉伤感的情节叙唱又呈现出一定的戏剧性,促成了它最后向黄梅戏转型。还有像《祝英台自叹》《郭素贞自叹》《花魁女自叹》等黄梅戏传统小戏都是如出一辙地借鉴或移植了安徽地方民歌元素,其实质就是戏剧化的民歌。
安徽宿松与黄梅戏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宿松名胜》载诗句:“日照青松嫩芽秀,雨落黄梅老调新”。《打猪草》是著名的黄梅戏传统小戏,该戏语言诙谐,曲调抒情,富有青春气息。《打猪草》演出之初是以“花灯”的形式呈现,后来逐步转变成黄梅戏。据记载,该剧情由宿松当地农民与湖北蕲春的窑厂工人根据宿松县崔家坪一对男女青年之间由冲突到恋爱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其唱腔和剧情都完全移植借鉴了宿松的民歌曲调和真实事件。其清新优美的的唱腔和简约质朴的剧情让人耳目一新,直击心扉,亲切感人,如沐春风。
桐城歌历史久远,除了流行于安徽桐城一带,也不断向外传播。据陆洪非说,安徽的《桐城歌》也是很早就传到湖北黄梅一带。说明黄梅戏在融入安徽之前就与桐城歌发生过联系。当黄梅戏带着桐城歌赋予的养分进入安徽以后,与桐城歌的再次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必然性。黄梅戏传统小戏《夫妻观灯》中的对唱环节就是借鉴了桐城歌的《妹子跟我保快乐》的修辞手法。两首作品都是以“三字”形式,并都反复使用重音叠韵,语言诙谐,富有情趣。如《妹子跟我保快乐》:“女:玩狮子,男:看的多。女:你头上,毛不多”。《夫妻观灯》:“王妻:生男的,王:换龙袍。王妻:生女的,王:把香烧。”
黄梅戏在安徽流传期间,以包容性和开放性姿态屹立于徽州大地,不断吐故纳新,吸收借鉴安徽民歌民谣,获得形势和内容上的丰富完善。著名黄梅戏专家王长安说:“据不完全统计,在黄梅戏传统剧目中来自民间歌谣,或明显受到民歌民谣影响的就有小戏《姑嫂望郎》《卖杂货》《山伯访友》《瞎子闹店》《剜木瓢》《恨大脚》《绣荷包》《打猪草》《闹花灯》及自叹系列等二十余个和大戏《乌金记》《白扇记》《花针记》《卖花记》《丝罗带》《菜刀记》等十余出,几乎占到黄梅戏传统剧目总数的二分之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移植借鉴安徽民歌的艺术形式

下一篇: 移植借鉴安徽民歌的艺术形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