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高法院于 1915年就爱迪生电影公司专利权诉讼案作出裁定, 认定 “电影是一种以追求利润为第一需要的简单的纯商业活动”。 从一开始,获得利润便是好莱坞的合法化的目的。如果将好莱坞的商业电影视作其庞大的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产品,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卖给全世界就是对这个电影工业提出的最大问题,据此,诺文·明根特在《好莱坞如何征服全世界》一书中提出了“欲望制造”这个好莱坞巨头文化战略的中央机制,并指出好莱坞要“对观众的口味和喜好有所了解”,并“找出一种符合全求大众口味和喜好的产品”。也就是说,好莱坞电影要渗入全世界,必须把其定义为一种文化的“大众产品”,如可口可乐或麦当劳一样,以一种最接近于大众口味的“一致性”标准化模式生产。但大众会为什么样的口味买单呢?好莱坞制片人给出的答案是简单: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对白,因为“对话越少,出口越容易,它所需要的配音和字幕成本也更低。特效壮观的画面可以超越对白的重要性,而观众也就不需要去理解电影而是去感受电影。”于是,一种被称作“大片”(blockbuster) 的电影概念应运而生,它指以大众市场为导向的制作成本大、故事模式化并且取得极大市场影响力和票房收益的故事片。斯皮尔伯格1975年的《大白鲨》(Jaws)被认为是好莱坞大片的滥觞之作,而“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则正式拉启了好莱坞大片时代的帷幕,以更高效而夺目的方式制造着内核为“美国梦”的视听盛宴。通常这种大片只有美国电影协会(The Motion Pictur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PAA)的成员,即美国六大电影公司[即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s), 派拉蒙影业( Paramount Pictures), 华纳兄弟影业(Warner Bros. Pictures), 迪士尼影业(Walt Disney Pictures),索尼-哥伦比亚影业( Sony-Columbia Pictures),二十世纪福克斯( 20th Century Fox )]才有财力制作,在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otion Picture Export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PEAA)的统筹运营下,让全球观众买下电影票并愉怳于这些盛宴。
根据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提供的数据,2016至2018年三年间全球票房前五的电影均出自六大公司之手,其主题也覆盖了好莱坞一贯推销的理念:英雄、机会、梦想、成功,这些词语在不同的电影里演泽着对詹姆斯•特拉洛斯•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的《美利坚史诗》(Epic of America)里所描绘的“美国梦”:“在那里每个人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每个人都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机会。”当然制造“美国梦”是需要极大预算的,从投入来看,在上述票房奇迹中,只有两部电影的成本在一亿美元左右,其余均是接近或超过一亿五千万美元的大制作,其中两部的制作成本超过了惊人的三亿美元,分别是《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和《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Avengers: Infinite War),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电影分别代表了好莱坞大片时代的新旧两股力量,而后者的制作者漫威影业(Marvel Studios)本身就是“美国梦”的一个极佳诠释。
漫画出版社出身的漫威早先的电影均与大电影公司合作,后者主要负责电影的制作与发行,而漫威通过出让许可权和版权将漫威作品带入电影工业,与电视、电游一起成为其除二维漫画世界之外的媒介阵地,与索尼合作的《蜘蛛侠》(Spider-Man)系列和与20世纪福克斯合作的《X战警》(X-Men)系列就是便是著名案例。其实这非常符合后福特时代更灵活变动的生产语境,相对较小、较独立的电影公司的参与可以相当程度地让渡大制片公司的风险成本。但漫威的野心不止于经济层面,它想要在电影工业拥有完整独立的话语权,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构起一个自成体系的电影世界。2008年孤注一掷的漫威独立,将资金投于《钢铁侠》(Iron Man)的制作,结果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开启了以“复仇者联盟”为中心的“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enimatic Universe)。仅2016至2018这三年间,共有十部漫威电影跻身年度票房前十,2018年更是取得了在票房前十中坐拥半壁江山、前五中占据三席的傲人业绩,而几乎每部电影的海外票房占六七成,这个数据表明漫威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极大的波浪。从漫画杂志到自成宇宙的跨媒介娱乐帝国,漫威本身就是一个自助的(self-made)的美式英雄的最好的说明书。漫威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好莱坞文化价值输出的桥头堡在于它一贯坚持的两个基本理念:大众叙事和个性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