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在奥斯卡具有上佳表现的电影圴以较小的制作费完成。第89届奥斯卡(评审对象主要是2016年的电影)的最佳影片《月光男孩》(Moonlight)只有惊人的150美元的预算,90届的最佳影片《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虽然在资金上宽裕一些,但不到两千万美元的投入只是前文所提的好莱坞大片的一个零头。再看其它影片的预算成本:《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 400万美元,《华盛顿邮报》(The Post)500万美元,《逃出绝命镇》(Get Out) 500万美元,《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rster by the Sea) 850万美元,《三块广告牌》(The Three Billboards) 1500万美元,在视觉上流光溢彩的《爱乐之城》(La La Land)也不过3000万美元,而上述电影除《逃出绝命镇》(环球影业)圴非六大电影公司的制作。从票房来看,表现最好的《爱乐之城》排名2016年票房榜第17位,两部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和《水形物语》分别位于当年的第98和48名,而其它几部各自在榜单的几十至百名之间,占据一个温文而雅的席位。一般而言,独立于大电影公司制作体系并以较有限的制作费用制作的电影可以被归类为“独立电影”,因此上述的奥斯卡热片电影都可以被纳入这个范畴。
但是对独立电影不应有的两个误解是:其一,独立电影并不能简单理解成边缘化电影,事实上,独立电影因其多元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一直在好莱坞拥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话语权,它是对另一个主流好莱坞的重要补充,也在事实上传达了更加多元、更有影响力的价值观;其二,独立电影也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视金钱为粪土的激进艺术家,如前文所述,任何电影的出品都以赢得观众、获取利润为目的,事实上,先天没有好莱坞大片资金优势的独立小制作更加渴望在世界舞台得到发声的机会。因此,对于这些电影来说,能够获得奥斯卡的肯定本身就是对其自身的最好宣传。据数据网站Statista.com统计,2005年以来在美国每年都有超过500部的电影发行,2016、2017、2018三年分别发行736、724、868部电影。以平民之姿在如此众多的电影中脱颖而出,这本身就是一个美式奇迹,能够在票房榜单上票据一席之地,也是它们与奥斯卡之间的互相成就。要知道,在奥斯卡上获奖便能使一部电影身价百倍,“一部电影因为得到奥斯卡提名,可以在原先票房成绩的基础上,增加3000万美元的影院收入,而一旦得奖,还可以再增加2000万美元” 。
好消息是,现代的媒介环境使得独立电影有更加多的渠道获得世界的认可,进而登上奥斯卡大舞台。一个最传统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参加各大国际电影节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并获得认可:《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把首映礼选在了最负盛名的独立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进而在世界范围收割了一大群影迷;《三块广告牌》囊括了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最佳电影、原创剧本、女主角、男配角奖,并一鼓作气拿下具有“奥斯卡风向标”之称的金球奖的同四项奖项,成为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而《水形物语》头顶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熊奖光环也是说服奥斯卡评审为其投票的强有力依据,并勇夺份量最重的最徍影片、最佳导演奖。这些参展和参赛的经历会为这些电影带来大量的新闻流量和媒体关注度,如果其本身有过硬的质量,又会赢得一批专业影评人的青睐并迅速在普通观众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与此同时,电影评分网站上漂亮的数据将此口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于是,许多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小成本制作才会有机会以黑马之姿获得更多的影院排片。
无疑,特别是对于那些预算成本里并没有太多宣传份额的电影来说,大众影评时代来临为它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电影评分网站已经成为影迷的观影风向标,最具权威性的两大美国评分网站IMDB和烂蕃茄(Rotten Tomatoes)也用分类细致的数据为观影人群提供了层次丰富的选择:如果你想知道一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可以参考IMDb评分系统(类似国内的豆瓣、时光网等影评网站),它基于强大的数据库计算出的评分比较客观地呈现了一个电影文本本身的优劣程度。但“好”电影不一定是让人愉悦的,能让人捧腹九十分钟的电影也可能会被专业的电影教科书拒之门外。从这一点来说,烂番茄是对IMDb的一个非常有必要的补充,它非“好”即“烂”的评分标准完全基于观众的体验,而百分比的评价方示表明观众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一部电影;另外,每部电影同时有专业影评人给出的烂蕃茄指数和普通观众给出的爆米花指数,这也照顾到了坐在大银幕前人群的不同需求:有人在内心召唤一部教科书式的电影,并对面前放映的大多数电影嗤之以鼻凸显其本人的专业性;有人跟风于一种流行的热度,籍此在谈论各种是非八卦的场合不落下风;有人则纯粹为了获得一段佐以可乐和爆米花的消遣时光,并在剧终人散后舔指一笑,睡个好觉。所以绝大部分的奥斯卡热门的影片爆米花指数要低于新鲜度指数丝毫不令人奇怪,而像《毒液》这样在影评人和普通观众那里得出两极分化指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一种极大地消解了专业人士与普通影迷界限的公共媒介,影评网站已经成为庞大电影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当然也部分得益于美国人骨子里崇尚数据的实用主义精神,其基于用户的身份、层次、动机等综合考量得出的多重数据将尽可能多的潜在观影者纳入推荐体系,并提供了尽可能丰富的观影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展示了好莱坞的神奇的魔力——好莱坞什么都有,你想看什么,它就提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