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音乐鉴赏(一)
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作曲家王力平为《红楼梦》所作的歌曲《葬花吟》、《 题帕三绝》的作曲特点,对旋律的走向与曲式结构做一些分析,并且分析作曲家是怎样将旋律与歌词完美的揉合在一起。
关键词:红楼梦 葬花吟 题帕三绝 曲式结构 调性 调式 启承转合 转调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旷世传奇!奇是因为其涉及到的学科门类极多,还奇在创作手法的高明,至今还无人能及!曹雪芹呕心历血一辈子成就了一部《红楼梦》,后人佩服他知识的广博,因此文艺界一直对这部奇书关注有加。随着《红》书在世界各地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产生了无数的红学迷与众多的红学家。更有很多的演出团体用音乐的形式再现了《红楼梦》的悲剧故事,塑造了动人的艺术形象。音乐和文学从来是不分家的,从北方的京剧、南方的越剧、到安徽的黄梅戏、民族舞剧,再有现代的电影,一直到87年的电视剧,很多音乐精英用音乐手段去提升了这部悲情《红楼》的感染力。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数越剧版和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了。##end##
这里我们要谈的主题是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即作曲家王力平全新的音乐创作,他把文学与音乐完美的结合,给世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力,也为《红》剧画上了点睛之笔!剧中音乐主要包括背景音乐和主题歌及很多百听不厌的插曲。金陵十二钗中几乎达到人手一曲。当然还有歌颂宝黛爱情的单曲,如《红豆词》、《枉凝眉》(主题歌)等就是这样的曲子。我们这里主要来分析最能表现黛玉性格和命运的两首曲子。
一首《葬花吟》,牵动万人心!此曲主要用来表现黛玉的性格。歌词是一首仿效初唐风格的诗,抒情上可谓淋漓尽致,艺术上堪称颠峰之作。这首诗除了哀伤凄婉,其中还蕴涵着黛玉与不公命运奋力抗争的精神(女合: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女合: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男合:独依花锄偷洒泪,男女合:洒上空枝见血痕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女合: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女合: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 。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音乐前奏响起,短促而韵味十足,浅吟低唱,加上中国传统的乐器萧与埙的低沉哀怨及筝的婉转悠扬,更增添了乐曲的中国古典之美。此旋律在整首曲子每段之前中反复出现,变奏再现,如花瓣漫天飞舞,飘零散落,仿佛是一位古代少女伴着满天花瓣飘然而至,音乐如梦如幻,给人以无穷的想象。随之而起的女声合唱自然流露:“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陈力轻盈飘逸的音色,恍如隔世之音,唱出清脆婉转的幽怨之情,悲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反复责问把全曲推向了高潮,也就是全曲的结尾!男声部的出现,构成了与女声部相对应的复调。“独倚花锄”一句由男声部演唱,以此暗示宝玉对黛玉的怜惜之情。“洒上空枝见血痕,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此句有女声合唱男声帮衬,表现了宝玉的怜花惜玉但对现实的无奈,只留一声叹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表现了黛玉不屈服于命运,以死抗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悲叹现实让有情人难成眷属,自己最终客死他乡,有家难回!用曹雪芹的漫妙之词,王立平的隔世之音,加上陈力的绝妙音色,构成了“黛玉葬花”的经典一幕。
全曲是阴柔的小调。旋律在主音和属音的音区里徘徊,在下属音的音区里展开叙述。似乎在诉说一个让人感慨和惆怅的故事。当旋律又漂移到主音区域时,一个令人叫绝的情景出现了——乐句落在下属音上,一个乐段结束后,这里来了个绝妙的转调!这个转调是在一个古老中国的故事里,作曲家把西方调式体系中的功能自如地加以运用,且不露痕迹,给人感觉还是纯粹的中国音乐。转调后的旋律是用器乐来进行演绎的,依然充溢着浓重的感慨和惆怅。其中有琵琶、二胡、古筝等乐器;抒情性强但音域较窄的二胡承载着厚重的中国古典音乐底蕴,王立平却敢开先河用二胡和小提琴配器,不愧为一代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方式,在尾声部从“叹花”转入到“问天”这一高度上。堪称绝妙! 同样的旋律,作曲家把小提琴的音域设在高二胡八度的位置上,高潮处,小提琴高亢的音符与二胡和谐地融为一体,与中国所有的弹拨乐、敲打乐器融为一体,成功地营造出红楼主题——满腔惆怅,无限感慨!旋律结束处,用古筝抹出一声叹息的滑音,滑音的尾音和主音构成了一个大三度。最后一声沉闷、掷地有声的锣音骤然响起,这是贾家将败的预兆,随后全曲结束。
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复杂而又严谨:属复三部曲式,前奏+A(主题乐段)+B(单二部a+b)+A`(单二部A+B)+coda。前奏就是用声尾,“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用中国传统乐器埙、箫、古筝、二胡、琵琶、笛子与西方吉他、小提琴的交流融合,为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引出A段主题,A部分共四句,开头和结束在羽调上不断徘徊。B段是新材料a加上A段的主题旋律,B的尾部也是新的音乐元素。A`部分是AB的再现。coda也是新的音乐元素。全曲婉转缠绵,重峦叠嶂,将黛玉的一腔惆怅展现的淋漓精致。王力平用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段应该堪称一绝。
另一首曲子是《题帕三绝》,描写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焚稿》一段情节,好一个为情而活,为情而死的黛玉!一唱三叹,表现了黛玉终被浊世所不容、离世之前的悲惨遭遇(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线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澘,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此曲用降B宫调,独唱形式。王立平看过了无数遍红楼,把此时黛玉的内心感受把握的恰倒好处!开头用轻柔的弦乐引出低沉的萧来烘托凄凉的气氛,感慨、惆怅、追思……赠帕、题帕标志着宝黛爱情燃起了新的火花,不是单纯的青梅竹马,而是心心相映,心照不宣。第一句中“泪空垂”的一个“垂”字就用了三个附点、四个波音和一个倚音,描绘出黛玉整日以泪洗面的悲惨生活遭遇。第二句结尾“却为谁”的“谁”就是照搬第一句的“垂”的旋律,提高了一个纯四度。第三句“尺幅鲛绡劳解赠”想起了当初宝玉赠帕,回忆美好的过去,这里色彩忽然明朗,此处转到D角调上。第四句“叫人焉得不伤悲”, 如今已物是人非,不由得肝肠寸断!用了一个八分休止,象哭泣,不但恰到好处,且令人叫绝! “叫人焉得不伤悲”,其实是喜从悲来,宝玉赠帕表明对她情有独钟,潇湘妃子自羡压倒群芳,此为小喜,只是现实太残酷了,此为大悲!最后还是回到宫音上。
曲作者调动了所有能够体现主题的音乐元素:前奏用萧和埙的的颤音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音乐情境中。迂回的旋律,不断出现的装饰音,创立了乐曲婉转缠绵凄凉的意境,达到了悲剧的唯美艺术境界。
《题帕三绝》是结构完整的三段体。共四句,用中国传统的启承转合手法但又稍有变化。第一句落在属音上,是乐曲贯穿始终的主题,后边乐句都由这个主题发展变化而来。第二句为承,也称答,落在主音上,旋律是第一句的模进跟随发展。这里主题开头的大二度变成了小三度较前面音色稍显明亮。第三句旋律用第一句主题材料进行分裂而成,每小节的结尾下行最终落在d音(d角调)上,做了一个特别的转调,为最后一句的回归做好了铺垫。第四句是合,是上面材料的扩充与总结,前面乐句四小节这里扩为六小节。结尾回到主音上,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特点,又不是纯粹的五声调式,达到了别具一格的听觉效果。
主人公的悲惨遭遇终于在乐曲中落幕了。曹雪芹是“把笔悲伤说世途”(脂评中诗句),王立平是“一曲新歌慰先人”。他营造的音乐氛围确实让人如入仙境,魂牵梦绕,仿佛置身于红楼,挥之不去。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一朝入梦,终生不醒”!中国古典音乐讲究所谓“鸟鸣山更幽”的审美境界,可以说《红楼》音乐当之无愧,既具有古典美又富有时代感。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音乐粗略的见讲,水平有限,不到之处还望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王立平《王立平谈<红楼>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
(2) 曹雪芹《红楼梦》 西南大学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