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外语学科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19-11-01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18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欲速则不达,容易走极端外语学科素养的概念提出之后,国家、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等群体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各种理论相继提出,外语教师们对

 
1.“欲速则不达”,容易走极端
外语学科素养的概念提出之后,国家、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等群体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各种理论相继提出,外语教师们对于这种教育模式“趋之若鹜”,在实践中容易走向极端。就拿多媒体教学来说,在外语学科素养的培养中,多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多媒体可能带给外语教育的负面影响。首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话就容易使学生的关注点落在了视频和音频的画面中,忽视了文字原有的叙事风格和逻辑,阻碍了学生对文字的解读和领悟。其次,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接受到的信息都是快餐式的画面和语言,情感的表达都是通过直截了当的简单快速的语言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来越懒惰,最终可能将富有学习和思考空间的阅读变为单纯的一种消遣或娱乐。最后,多媒体教学由于信息量大,学生就容易出现把握不住知识的重点,教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因此,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多媒体教学方式始终只能作为外语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育模式。外语教育应该始终是实质重于形式。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绝对有益或绝对有害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客观、科学的取多媒体教学之长,补之短,使得它的优劣相得益彰。总之,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注意力以及感性认识外语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规避和减少多媒体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那么就能促进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外语学科素养培养中学习者自我研修培养的缺失
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人人都是作者”的观念。在此观念之下,在网络上“人人”创作的都可以称之为作品。这种观念在当今理论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探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需要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丰富的外语知识进行甄别,根据中外两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对比,让自己面临的现实问题进入历史视野,并从中推导出现今外语知识界定的界限和演变,最终选取优质的外语知识进行学习。
下面就拿外语文学教育为例展开具体说明。面对大量的根据经典文学作品和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的大量涌现,除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灌输传统的文学理论之外,还应向学生传输必要的改编理论,指导学生观看改编的电影文本势在必行。黑泽明1950年震惊影坛的旷世奇作《罗生门》取材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莽丛中》,但名字取自另一短篇《罗生门》,1951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震撼的画面就如文字浮现在观众的眼前,直指人性深处之私,历经半个世纪依旧光彩夺目。沟口健二根据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改编的电影获得1953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鬼魂般飘动的烛火、委婉的三弦、暗影浮动的屏风、卷轴画人物般的女性脸谱……沟口在蛇精引诱源十郎的场面里,将那种细小的、骨子里的神韵无限放大到观众眼前,醉生梦死,浮华若梦,镜头传递的不再只是简单的视觉印象,更多的是文字影像化的流动。另外,日本经典电影《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都改编自日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中篇同名小说,渗透着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川端赋予自然景物明朗清新的格调,人物纯真美好的情态。另外日本作为漫画产业大国,根据漫画改编的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也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蓝本。如《东京爱情故事》、《东京大学物语》《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极道鲜师》《樱桃小丸子》、《萤之光》等。
正确的指引学生结合阅读和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电影的内在关联,也可以明确二者之间本质差异,在这样的过程中品味在同构和变异中的文学语言在电影审美中发生的转换,在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他们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理解文学语言和影视图像各自的优势以及文学在当今视觉文化时代的地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外语学科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外语学科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