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知识、技能的“专”与灵魂的自由与博雅
 
更新日期:2019-11-01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17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十九世纪末,在西方,随着工业发展的高歌猛进,人们不断追求合理化和效率,职业也随之越来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人则逐渐变成了单一的劳动机器。其

 
十九世纪末, 在西方,随着工业发展的高歌猛进,人们不断追求合理化和效率,职业也随之越来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人则逐渐变成了单一的劳动机器。其实,马克思(Karl Marx)早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在讨论“人的异化”(alienation)问题了。近一个世纪之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将某些专家称为“没有灵魂的专家,没有情感的色鬼”。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专业”之“专”对人的奴役与异化作用,它可以使人舍本逐末而不自知。在这种向外求的“专业化”的浪潮中,教育自然也会跟着转向“专业化”教育、职业教育,或者,更确切的表达是职业培训,而向内求的整全人的发展则迅速淡出。这难道不是马克思在近二百年前所说的“人的异化”吗?!今天,无论中外,我们又在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摇旗呐喊,好像我们不紧跟“专业化”的现代性浪潮,就落伍了。与此同时,师德沦丧、爱心缺失、麻木不仁的教育现象又让人触目惊心。打开手机和网页,随意浏览一下被公开曝光的教师缺德事,甚至是犯罪,可以说铺天盖地。我们为人父母的难道没有感到一丝恐惧吗?我自己的孩子要是面对这样的教师可怎么办?!那些没有公开曝光的还有多少呢?不得而知。但看看我们自己熟悉的周围,笔者相信,这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师队伍这样一个有些灰暗的大背景下,教师自身成长的根基都被掏空了,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如此危局之中,“专业发展”又能靠谁来发展呢?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通过古希腊时期古典人文学科来培育更富有人性的人,培育内心自由、博雅的人。汉语界也将其翻译为“博雅教育”。这种教育并无职业特征,更没有现代才出现的“专业”特征。这种古典教化是一种“向内求”的、务虚的教育(本真的教育),而不是现代世界普及教育后的“向外求”、务实的教育(非本真的或工具性教育)。西方这一“自由教育”传统也很契合中国古代的教育理想。为道由己,为仁由己,这才是自由的真义。为己之学与由己之德行才是自由之行。孔子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真正的灵魂自由。它不是外在的他律,甚至也不是通常所说的自律,而是超出他律与自律之上的自然而然,是灵魂真正的自由境界、天地境界。对于这种境界,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赞美孔子时所说的那句话:“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种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成长,内心的通识与博雅,以及自由人格养成的教育在今天,无论中外,都变得势单力薄。似乎没有哪一个人能阻止这声势浩大的世界教育潮流。然而,可贵的是,无论在欧洲,还是在北美,这条“自由教育”的精神血脉直到今天一直延续着,从未中断。如美国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这就对“向外求”的非本真的世界教育大潮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
在当今中国的一些大学里,我们之所以要开设“通识课”、“博雅课”,也都是在试图弥补现代教育对人心、人性的遗忘。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道”与“德”的宝贵精神资源在今天的教师与学生心中似乎已不再是安身立命之本。我们的教师教育也同样难逃此劫。如何引导教师“向内求”,如何培育教师内心的安详之美,如何追求“此心光明万物生”(王阳明)的境界,这才是我们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行动的心源。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知识、技能的“专”与灵魂的自由与博雅

下一篇: 知识、技能的“专”与灵魂的自由与博雅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