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的培养除了“言传” 之外,更多的是“身教” ,也就是从我们周围优秀、卓越的人那里学习、默会。在典范和榜样的力量中默会,默会他们的“不言之教”。这有点像徒弟跟师傅学艺一样,更多的心得是在做事中默会而来。而师傅很可能少言寡语,没有太多的“言传”。美德的学习亦如此。我们首先要能分辨出优秀与不优秀,德性与劣性,然后才会在彼此的接触中自然而然地“下所效”。
在历史上,一说起教师这个行当,一说起典范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在中国,我们自然会想起孔子,在西方则有苏格拉底遥相呼应。这两位教师无疑是“卓越中的卓越”。我们需要聚精会神体悟一下他们是如何彰显教师自身的本体意义的。既然我们要培养卓越教师,那我们就不能不耐心聆听这两位祖师爷一生都说了些什么,一生在追求什么。我们从聆听中能默会到什么呢?无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还是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都是在呼唤我们教师回到自身,回到自己的内心,明察、悔悟与觉醒,从而追求智慧、美德的生活。虽然这两位教师的道路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止于至善”。请读者回忆一下我们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两位圣哲一生都“述而不作”,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出自己的哲学,以“身”教他们的门徒以及后来者。他们所走的道路就是他们的哲学。生命与哲学合一。此乃“卓越中的卓越”。
如果要培养卓越教师,那我们真的要心怀恭敬,好好温习(温习之后心生温暖)这两位圣哲的心灵之旅,细心体味“何为卓越?”。精神的卓越并不总是向前看,总是创新,而是要时不时的回顾那些曾经走过的精神之旅(温故而知新)。因为那些“光荣的荆棘路”正是人类文化的厚重意义所在,不能遗忘,更不能失忆。韩愈的“传道”在今天可作如此理解,所谓薪尽火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赞同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
让我们的教师继续教育重回孔子,重回苏格拉底,并在他们的“言传”与“身教”中“学而时习之”,一起体味教师的本体意义如何彰显,一起体味他们如何“做人”。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