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职“2+1”模式构建中的主要问题
 
更新日期:2019-11-04   来源:高教论坛   浏览次数:15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衔接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理论教学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听说读

 
(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衔接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理论教学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听说读写译能基本能力。如果这部分能力没有构建到位,将不利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工作,也会对他们未来求职和升职造成很大影响。英语专业储备知识是英语专业学生发展的瓶颈,但是目前在操作中的“2+1”模式并没有将专业理论和实践很好的有机结合。学生去公司之后,往往就没有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了,即使偶尔有,也缺乏知识的强化和系统性。而且,实行“2+1”模式后,校内课时肯定会被大量压缩,专业课时相比减少,如果后期一年没有跟进,将达不到原先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反映出顶岗实习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和规范,指导性和针对性都不够强。企业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衔接两者,但其本身还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落到实处,执行力不强,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的约束力。企业作为学生的接收单位,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去培养学生,但是很多情况下,企业只是将实习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他们最关心的盈利,而忽视对实习生的关怀,并不会配合学校加强实践和理论知识的衔接。学生进入企业后,远离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在心理上也会有脱节,很难自觉主动的去加强专业学习。学校从某种程度上对企业具有依赖性,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找到实习单位,不敢对企业做出过多的要求或约束。因此,企业、学生、学校这三者因为各自的原因导致本身带正能量的顶岗实习处于畸形模式,有效沟通无法正常实施,执行力度差。
(二) 学生耐挫力差,心理问题突出
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后,环境换了,身份也变了,从熟悉舒适的校园到陌生的公司,从坐在教室听课的学生到需积极参与劳作的员工,导致心理上出现或轻或重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生在家里都是养尊处优,部分同学在校园里做过兼职的工作,但是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历练经验,与真正的实习工作还是不一样的。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笔者在与公司的校外指导老师调研中,了解到学生的抗压能力较弱,一旦遇到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产生紧张和害怕,缺乏自信,没有拼搏的劲头。这种貌似 “正常”的实习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很好的扭转,一段时间后会让学生对工作产生浓重的失望感,无法与新同事和睦相处,对实习失去兴趣,进而导致怠工等不良状态。另一方面,有的实习单位工作环境、待遇和管理模式与学生期望值相差过大,学生心态上经常发生波动,在这期间,如果没有人给予及时正取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之间的冲突,最后轻则消极工作,重则辞职。
  由于学生实习期间心理问题突出,经常发现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更换至少一次实习单位,两次以上的也有发生。频繁的更换实习单位,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快速积累,而且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也导致社会企业单位对毕业生望而却步。
(三)顶岗实习考核体系的主要问题
  由于顶岗实习是由学校、教师、企业、学生多方参与,管理中出现重叠、责任分散、实习地点多,实习内容多样性等,考核体系是否合理和完善显得至关重要。目前高职院校都已经意识到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监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执行力强的管理制度,实习计划和大纲编写相对粗泛,考核标准笼统模糊。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与学习一般距离较远且分散,组织考核考试十分困难,如果交给校外指导老师,会增加企业的工作负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因此顶岗实习的考核主动权在于教师,而且未能形成考核反馈机制。优秀学生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久之也会出现故障懈怠的情况。
 由于考核体系不完善,实习过程中就逐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感觉脱离学校老师的掌控,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校外指导老师由于没有考核压力,就会放松对学生的培训和管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职“2+1”模式构建中的主要问题

下一篇: 高职“2+1”模式构建中的主要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