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谈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耦合机制
 
更新日期:2019-11-04   来源:教育与职业   浏览次数:2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专业群建设与知识交互方式专业群通常是泛指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核心技术领域,并是职教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的基石。据中国知网文献梳理,专业群职

 
(一)专业群建设与知识交互方式
专业群通常是泛指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核心技术领域,并是职教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的基石。据中国知网文献梳理,“专业群”职教研究的话题最早出现在1994年八五规划期间。随着2005年、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件的相继出台,“专业群”的建设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特别是职教领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迈向一流院校的必由之路,是快速提升专业课程内涵质量的系统建设思路,有效突破资源瓶颈,跨越专业群建设内生力不足的局限,理顺校企合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双创建设,并是创建品牌专业、完善职教评价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传统知识交换的基本方式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计算技术不再像多年前人们所执着认为的是教学辅助工具,而是跟随APP等平板电脑、手机软件的开发,跟随慕课、翻转课堂等为代表的网络课程、移动终端,以超媒体技术进一步颠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教师身份,使教学教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天翻地覆,不仅给了受教育者更多的开放性、自由性的学习机会,也使得教育体现出更多的越过资源传播瓶颈的人道主义。一定意义上,探讨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目的是为了强化高职人才培养的效率与效益,并在对接产业与创新发展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地应对大数据时代各种可能的转型转向趋势,体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服务的经济属性。
(二)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
传统教育中所经常论及的“学徒制”,可能更多的是体现作坊里跟着师傅学手艺的意思,“刮刮胡子跟你学徒去”,所以即便是校企合作,也主要是让企业提供实习场所,进行模拟实训。2014年教育部提出的“现代学徒制”,已不是旧时代“打下手”、强调直观学习的意思,而是渗透技能的传承,是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要求确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实践考核方案等,强调协同育人的校企深度合作融合。但是现代学徒制并不是每个职教领域都普遍采用,比如有专家就指出,诸如工学结合模式较为成熟的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良好的专业、对应职业保密性强的专业、对应新兴产业的专业、对应企业尚待转型的专业、初始就业岗位技能性不强的专业、知识系统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学校教学组织本身就已经是“工学一体化”、或者企业不能提供明显优势。由此可见,专业群建设中的双方授课、双方鉴定的产教融合方式,客观上需要更多地让龙头骨干企业加盟进来,所以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库建设必须有链接优质企业资源的拓扑思维,要关注把握隐蔽性的客观现象,是为区域发展赋能的动态协同。
高质量的专业群建设必定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治理理念是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体现,所以探索区域产业集群的集聚特征,和专业群建设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主导着专业群建设的结构优化与方案优化,促进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有破有立,特别是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受制于利益需求,还要关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生产流程中人的智慧与能力的至善活动。关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有个“雁阵模式”的说法,强调的是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异质性的梯度现象,由此会形成产业转型、产业演化、产业迁移等促进综合竞争力为目的的技术溢出与产业更新。从这样的意义上看,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特别不能靠固化形态而成为特色,要看到这是非线性的建设,强调的是时间与环境的共同作用机制,使得专业群建设的创新意义在于更接近可以测定的人才培养系统数据,这样“学以致用”,能为学生提供真正丰富而均衡的多元开放的创新知识。
(三)专业群建设与教育服务体系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治理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方法,经常与项目建设合二为一,而项目申报与实施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环节,通过规范的市场调研、校企合作、落实方案、组织赛事等成效,评估高职教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专业群建设通常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划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以及信息化、国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终生化等作为内涵建设的常用语,突出高职教育的生产力属性,所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人才。以人为本、德才兼备,高职教育在当前的主要表现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考察,为此职业思想、职业价值、职业理想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功利和超功利已成为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体现的价值坐标,虽然人们更关注眼下体现工具理性的即时利益。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真正有突破,要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关于教育的服务体系,2015年9月,刘延东就提出“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专业群建设成效的核心技术手段,是教育学习终生化的智慧均衡教育云的重点项目。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大数据将极大地支撑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借助教育服务的智能工具与智力资源,实现了智力资源的在线流转,以及虚实结合的服务供给、实时监管及精准预警,从而走向教育治理的现代化。通常意义的共建共享、产教融合,由于缺乏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因而会出现质量评价体系的均衡不一、良莠不齐的状况,在技能大赛里经常会杀出黑马,也会有白马非马的无言以对。可见,未来的专业群建设必须要特别强调硬件建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学校不是资本市场而是文化空间,因此搭建更先进的智慧服务体系将是学校强筋健骨、所向披靡的法宝。
(四)专业群建设与均衡发展视角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离不开均衡发展的思路,这里有很多外部因素。比如国家对专业领域的人才要求、区域对相关专业的用人标准,各种行业协会、各种学术机构、人才需求市场,都对专业群建设的状况做社会学视角的比较分析,也就是某个学校的专业群建设一定是和社会群体之间有着特殊性的学术互动,社会群体的共同思想也会因此作为专业群建设的对照标准,介入专业群科学建设的过程中,并有助于教育生产的经常性审查修正,以避免闭门造车的落伍脱节、偏差僵化,名正言顺地建设科学合理、增进绩效的专业群教学团队。一所学校的质量好坏,主要是看专业群的建设成效,在于教育生产与教育供给中是否注意到专业均衡发展中的协商关系、竞争关系,以及教育目标确立的多向度运行方式。某种意义上,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经常会更多地通过学生的各种展示,以直接的、刚性的、严格的规则与要求来整合专业群团队的建设是否有效,而不是看专业群师资资源的各种权威数据统计。
均衡发展强调的是有比例的相互制约和支持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缩小教育资源差距、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而言,同样具有纲举目张、提要钩玄的方法论意蕴。江苏省在2016年、2017年组织了全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认定工作,有123个专业群建设达到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标准。其他地方则更多地是对示范性院校的认定,对特色专业的认定,对精品课程的认定,但或深或浅存在特色不特不可续、精品不精不保鲜的现象,专业内涵建设往往加速过江之鲫的高级职称评定,在专业化建设上可持续性往往泛善可陈、功利化严重。所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打破经年不变的专业特色,要抵御精品课程的晚期现象,要通过专业群建设永未完成的再形成过程,理顺团队建设的教育治理路径,要在均衡发展的视野下对专业内涵建设期间可能的风险做预判,从而在全程性与连续性中构建一个专业群团队建设的终身保障体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谈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耦合机制

下一篇: 谈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耦合机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